95岁潮汕籍抗战老兵回故土祭奠抗日英烈 忆峥嵘岁月
95岁的抗战老兵吴仁平(右一坐轮椅老人)阔别68年后重回故土
祭奠抗战英烈
今天,当人们来到素有“南海明珠”美誉的南澳岛休闲度假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77年前的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震动全国的“南澳血战”,而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侵华日军也曾在这里向当时的抗战部队递交过投降书。历史的硝烟已经飘过了70多年,但随着曾在潮汕大地奋起抗日,并亲自见证日本递交投降书的抗战老兵吴仁平,近日从旅居了68年的泰国重新回到祖国故土,这段峥嵘岁月被再次提起,苍苍南澳岛,茫茫太平洋,也将永远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以及逐渐消逝的老兵。
5月25日下午3时40分许,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在众多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和澄海吴氏宗亲的翘首期盼中,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吴仁平,终于在老伴和侄子的陪伴下,出现在机场的出口通道,伴随着热烈的掌声,鲜花和闪光灯迅速围住了老人,现场不断有人高喊“欢迎抗战英雄回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1947年旅居泰国起,吴仁平已有68年未曾回过家乡,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颠沛流离后,当重新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故土,熟悉的乡音再次环绕耳边时,老人的眼里泛起了点点泪光,口中不停用潮汕话重复念叨着“万分感谢大家”,这是他回国后的第一句话,也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就在吴仁平老人从机场坐车返回澄海前沟乡的途中,村里的吴氏宗亲也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将欢迎横幅高高地挂在了村口牌坊上,并且结伴到村口迎接迟归的游子。
也许是“近乡情更怯”,吴仁平老人在车上时,请照顾他的志愿者帮忙将自己的衣服整了又整,他希望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家乡父老面前。当看到原先的沙石路,如今已成了宽阔的水泥公路,原来路旁的田野里如今满是楼房时,老人喃喃道:“变了,变了。”
据吴仁平老人的曾侄孙吴沛锋介绍,吴仁平老人在泰国多年却从来没有学过泰语拼写,虽然他本人也曾感觉在泰国不会泰语是件不方便的事,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就必须使用中文。而且,老人家虽然在泰国居住了半个多世纪,但他一直坚持不加入泰国国籍,直至今日也仍然只持有暂住证。在此次回家的过程中,吴仁平就因为没有国籍,只能辗转到香港办理回家的中国护照。
志愿者筹路费 帮助老兵回家
谈起吴仁平老人的身世,作为澄海吴氏族谱主编的吴沛锋告诉记者,吴仁平其实是在泰国出生的,但其祖籍则是汕头澄海隆都镇前沟乡。在吴仁平5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就在泰国逝世了,年幼的吴仁平于是随着双亲扶棺回到了澄海居住。在1934年-1937年,吴仁平就读并毕业于汕头市礐光中学,随后曾在隆都中心小学和前沟作新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吴仁平便先后加入了“澄海县抗日救国第一期兵团训练”和“潮澄饶抗日自卫总队”,初任该自卫总队二大队第六中队书记,后来升任二大队中尉衔书记。这支部队在日军侵华、国家危难之际,参加过南澳抗战、反攻澄海、反攻潮州等战役,为保卫潮汕不受日军侵扰做出过贡献。
四年前,吴沛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泰国前沟乡会获悉,吴仁平老人仍然幸存,68年前辗转前往泰国曼谷后,一直隐姓埋名深居简出,共育有三子三女,生活过得相当清贫。随着年龄渐长,深藏在老人心中的回家梦也越来越强烈,但限于经济等原因,老人的心愿一直无法实现。
得知这一情况后,吴沛锋等吴氏宗亲便积极牵线,希望能够在老人“归队”前助他圆梦。与此同时,吴仁平的身份和故事也引起了潮汕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代表们的关注,经该组织调查核实并上报给全国关爱老兵网抗战军史专家审核,吴仁平抗战老兵的身份最终得到了确认。
于是,潮汕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们在5月13日就发起一次名为“帮老兵回乡”的众筹活动,并在短短两天内筹得2.5万元善款,用于本次吴仁平回乡的路费及办理食宿等项目,并安排好了吴仁平回乡10天的行程,包括祭奠南澳抗战英烈、参观原潮澄饶抗日二大队队部、参观潮汕抗战纪念馆、祭祖还愿等活动。
对于阔别多年的家国,吴仁平老人称自己看得很开,即使此番回家,他也并不要求落叶归根或希望去世后能够埋骨桑梓,他认为尘土归尘土,一切皆空,应该顺其自然。据了解,吴仁平在泰国还和多位老朋友组织了一个取名为“悟空”的文化茶座,对于“悟空”一词的理解,吴仁平告诉记者:悟者,觉悟也,启发他人觉今是而昨非;空者,年亦空,岁亦空,天亦空,地亦空,名亦空,利亦空,仇亦空,怨亦空。
祭奠抗战英烈 回忆峥嵘岁月
“隔了整整七十年,终于回来了。”26日上午,羊城晚报记者跟随吴仁平,重返汕头市南澳岛。虽然已是95岁高龄,但在进岛路上,吴仁平一直精神抖擞,讲话思路清晰,回忆起70多年前的抗战历史时,更是略显激动。
在抵达南澳抗日纪念馆义勇军南澳抗日忠烈陵后,满头银发的吴仁平老人向长眠于此的抗战英烈献上花圈并鞠躬致意。在整个祭奠过程中,他都努力地挺直了腰背,他希望自己能够以一个标准的军姿站在抗战英烈的陵前。
据了解,1938年6月20日,日本侵略军陆战队300人在空军的轰炸掩护下,登陆并攻陷了南澳岛。同年7月10日,担任潮汕守卫任务的第157师师长黄涛在汕头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抗日民众自卫团第4大队洪之政部为先锋,以157师940团第一营为主攻部队,统由一营长吴耀波指挥,部队番号统一称“义勇军”,乘日军立足未稳,出其不意,渡海收复南澳失地。
1938年7月17日,吴耀波带领加强连160人和自卫队及原南澳中队20多人,一共250多人带着电台和机枪挺进隆澳,并联合义勇军及当地壮丁便衣队约600人,向深澳和青澳日军驻地进攻,一举收复了失地。沦陷了20多天的南澳岛又回到了中国军民手中,开创了粤省收复失地之先声,震动全国。
在整个南澳抗日战场上,曾有260余名义勇军壮烈牺牲殉国,而幸存的抗战老兵也已逐渐“归队”。据吴仁平回忆,在整个南澳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他所在的潮澄饶抗日自卫总队主要负责大陆防守,由于战斗中大部分用的是步枪和排击炮对打,伤亡率较少。但有一次在澄海鼎脐山守防时,吴仁平由于临时调换到别的中队巡防,第二天当他带着卫兵回到鼎脐山队伍所在地时,发现整个中队30多人夜间被日军偷袭,全军覆没了,只有他和卫兵活着,“真的是与死神擦身而过”。
1945年抗战胜利,吴仁平受命与二大队长陈汉英一行30多人从大陆坐帆船到南澳岛接受日本降书,并接任当时政府第二区署南澳警察队长。回忆起日军受降的情形,吴仁平说:“乘帆船过来南澳时,看到日军垂头丧气,一些士兵还坐在岸边甩着腿……”大家当时都非常的激动,觉得国仇已报。
吴仁平称,当时整个受降仪式其实非常简单,时间从上午10点多持续到午后就结束了。不过,当问及码头、投降书签署地的具体位置时,吴仁平只能摇摇头说:“由于第一次上岛,对南澳不熟悉,且年代已久,已经记不大清了。”
据潮汕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曾健鹏介绍,谈及潮汕地区的抗战历史,潮澄饶抗日自卫总队不得不提,它从1938年的南澳抗战,到1939年的反攻澄海、反攻潮州。在1940年澄海沦陷之后,反复与日寇拉锯,期间战斗无数,都有这支部队的身影,这支部队的大队长是洪之政,副大队长兼二中队队长为陈汉英,而吴仁平则是陈汉英的得力助手,可以说吴仁平老先生是目前为止发现参与潮汕抗战的幸存老兵中官阶最高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