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好潮汕故事| 我会参加中国民协主办的 “我们的节日·潮汕传统节日文化调研交流活动”
日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汕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由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潮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我们的节日·潮汕传统节日文化调研交流活动”在潮汕地区成功举办。
潮汕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本次活动以“我们的节日·元宵”为节点,结合潮汕地区元宵民俗活动,由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曲杂民工作部主任李丽娜,中国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与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一起,先后深入汕头、潮州两地7个乡村进行实地调研,品味原汁原味的潮汕传统节日文化。汕头市副市长王雪竹出席座谈会。
受李奕标会长委托,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驻会会长、党委书记黄坚泰应邀参加本次调研活动。
活动第一站,调研组和专家组第一站来到了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步入一楼大厅,一艘红头船双桅高擎、云帆高张,诉说着昔日潮汕人乘坐红头船远渡重洋、艰苦创业的历史。
第二站,调研组和专家组一行来到濠江区珠浦社区,观摩剪纸展演活动。展览现场展出了一幅百米剪纸长卷《和美侨乡》,全方位展示了汕头这一百年侨乡独特的人文风情和繁华景象。

观看珠浦社区英歌舞表演
第三站,调研组和专家组一行来到金平区鮀江街道的鮀东村,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宵文艺游行活动在这里举行。鮀东灯谜、鮀东骆驼舞、醒狮巡游、英歌舞、锣鼓标旗……各种民俗表演逐一登场,精彩纷呈,鮀东居民以这种形式祈福纳祥迎新春。独具魅力的表演让大家大饱眼福,掀起了本次传统节日文化调研活动的高潮。
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第四站,调研组和专家组来到澄海区隆都镇龙美村,参加村民们的元宵游灯活动。
当地男女老少提着写有自家姓氏的灯笼,穿梭在祠堂村巷,以此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锣鼓表演、花车巡游穿插其中,热闹非凡。烟花、鞭炮、灯火,火焰交织,璀璨夺目,照亮了元宵夜空,映照出一个喜乐祥和的元宵佳节。
第五站:参观潮州市府城民俗馆
第五站,调研组和专家组一行来到潮州市府城民俗馆。该馆以展示潮州先民生产和民系文化为主线,收集了农耕民族、乡土风情、非遗工艺、报刊古籍等各类实物展品3800多件,突出反映了潮州民系的特色文化和生产、生活习俗。专家们一致认为,民俗文化遗产的展示十分重要,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
第六站:参观考察潮州青龙古庙
第六站,调研组和专家组来到潮州青龙古庙进行考察。青龙古庙汇聚了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作品,如潮州嵌瓷、潮绣、潮州木雕等。每年正月下旬的青龙庙会,是潮州文化的盛会,是民俗的欢庆。通过亲身体验青龙庙会,专家们得以从多角度、深层次解读青龙古庙及其信仰文化的密码,充分了解潮州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第七站:湘桥区溪口村穿“蔗巷”
第七站,调研组和专家组一行来到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村,实地考察了这一古村落。当晚,溪口村的村民汇聚一堂,以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穿蔗巷”,祈求新年兴旺。“蔗巷”,顾名思义,是由甘蔗排成的“巷子”,绵延数公里。甘蔗上挑着的“灯”,潮州音同“丁”,有添丁之寓意。村民们便以甘蔗挂灯笼,以此祈祷人丁兴旺,日子像甘蔗一样节节高、甜甜蜜蜜。

随着“穿蔗巷”正式开锣,一路上锣鼓喧天、乐曲飞扬,盛装打扮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游行队伍所到之处,撑着“蔗灯”等候已久的村民便自行退列成两排,并将手中的蔗灯高高举起,让队伍从“蔗巷”穿过,场面十分壮观。

第八站,调研组和专家组一行前往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进行调研。陈慈黉故居是侨胞陈慈黉家族兴建而成,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是汕头侨文化展示的窗口,有助于讲好华侨故事和汕头侨乡故事。

蜈蚣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的大型民间广场舞蹈,流传于汕头市澄海区,惟妙惟肖的舞蹈动作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也寓意驱除邪恶、迎福接祥。在澄海区“蜈蚣舞”传承基地,调研组一行现场观看了蜈蚣舞演出,通过传承人讲解、观看音视频资料了解了蜈蚣舞的缘起、舞蹈特点和发展现状。
观看蜈蚣舞表演
第九站:观看澄海区冠山村民俗盛会“赛大猪”
第九站,调研组和专家组一行来到了澄海区冠山村。该村有一项远近闻名的地方民俗盛会“赛大猪”,猪头戴大红花,嘴衔金桔,背印象征吉祥的大红印,以祈求新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赛大猪”的同时,祠堂前还会上演木偶戏及潮乐演奏,伴随着潮州大锣鼓点、鞭炮声,更有出游队伍、麒麟舞、龙虾舞,一边舞蹈一边前进,整个乡村都沉浸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之中。调研组现场考察了这一民间庆丰年的独特仪式,认为这一民俗对促进生产,繁荣经济,构建和谐乡村具有积极意义。

交流会上,专家学者为潮汕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出谋献策
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结束后,活动方在汕头举行了我们的节日·潮汕传统节日文化调研交流会。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曲杂民工作部主任李丽娜,中国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广东省民协主席、中山大学教授刘晓春,广东省民协专职副主席、二级调研员陈龙武,福建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吴维敏,汕头市副市长王雪竹等领导嘉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岳永逸,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储冬爱,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负责人、副教授杨映红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了探讨交流。

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曲杂民工作部主任 李丽娜
汕头市副市长 王雪竹
交流会开幕式由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曲杂民工作部主任李丽娜主持,汕头市副市长王雪竹致辞,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讲话。

李倩认为,深刻领悟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的节日”作为中国民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牌活动,在发挥传统节日的价值认同和凝聚作用、推动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生活中落地生根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借这次元宵节俗研讨活动,开辟传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伟力。

中国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郑土有
交流会学术研讨环节由郑土有教授主持,7位专家学者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文化解读、文化空间与传统节日民俗仪式等议题作了精彩的发言。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万建中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浅析了春节何以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他表示,春节不是遗产,而是生活本身。潮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是人们一种情感的释放,节日期间全民参与程度表明我们在公共领域营造了极高的氛围。这几天调研考察中可以看到,潮汕的民俗活动、民俗表演里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让潮汕春节文化传承具备“肥沃的土壤”。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岳永逸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岳永逸从时间的神圣化、地方化与社会化三个方面,对传统节日的缘起、建构和传承进行了探讨。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以《元宵节与中外文化交流》为题,引经据典,分享了其对元宵节的探源研究,以及元宵灯会的西域渊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户晓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结合这几天在潮汕调研的所见所感,探究了潮汕元宵节习俗的公共参与,提出传统节日文化如何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的问题。

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储冬爱
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储冬爱介绍了“出花园”这一潮汕地区特有的为15虚岁孩子举行的成人礼俗,并阐述了这一民俗的起源和仪式意义。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以《“新国潮”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为题,浅析了广东文化独特的地方特点,提出传统文化复兴应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的观点。

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负责人、副教授 杨映红
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负责人、副教授杨映红从汕头本地人的身份出发,介绍了潮汕新春祈福巡游的方式、渊源、文化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

广东省民协主席、中山大学教授 刘晓春
广东省民协主席、中山大学教授刘晓春剖析了潮汕地区的地理环境、乡土家族、社会组织和民俗人文的表象,他指出,岁时节日集中展示了潮汕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澎湃的潮汕力量。
中国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作学术总结。他表示,8位学者分别从元宵节的起源、节日习俗的展现、潮汕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潮汕传统文化、为现实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理论深度,也有现实观照,对推动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研究、保护和弘扬潮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交流活动全方位展示了潮汕地区的节日文化特色,促进了不同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交流借鉴,为喜庆的元宵节增加了特别的意义。中国民协将进一步挖掘“我们的节日”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做好节日文化内涵、精神实质、历史演变、礼仪习俗以及当代价值、现实意义的研究、阐释工作,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作用,共同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先生(右二)在研讨会上与深圳潮青商会驻会会长黄坚泰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