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文公祠集苏轼书法重现《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
新闻来源:潮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30日 我要分享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来自北宋苏轼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大文豪苏轼虽未涉潮土,却因此千古名篇与潮城结缘,为潮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市韩愈纪念馆馆长李春向记者介绍集“苏体”《庙碑》全篇1070个字过程。
现存于韩愈纪念馆的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庙碑》,碑文较为完整。
可惜,苏《碑》立于潮州仅11年,便在当时一场政治斗争中被毁。900余年来,韩文公庙碑多次重立,但均为后人重书,人们再也无处瞻仰真正的先贤遗风。
最近,潮州韩文公祠传来消息,一份集“苏体”书法《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样稿已基本完成,不日将勒诸贞珉,重现昔日苏《碑》风采。
集“苏体”并非简单“凑字”
昨天,本报记者来到韩文公祠,了解集“苏体”《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的进展。市韩愈纪念馆馆长李春拿出一大摞稿纸,不无欣慰地介绍说,经过一年多的苦干,如今样稿已基本定下来,接着就是对个别地方稍作完善,然后择地勒石立碑。
集“苏体”《庙碑》全篇1070个字,全都取自苏轼传世的各种书法字帖,谋篇布局可以说浑然天成。将“苏体”字组合成篇,看似容易,背后却流淌着韩祠工作人员和热心书法家的心血,以及潮人对韩愈、苏轼两位先贤的崇敬之情。
“为了做成这件事,我们阅遍《苏轼书法大字典》《苏轼书法全集》,还通过网络等渠道,尽可能搜集苏轼的各种字帖。”李春告诉记者,仅“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10个字,就来自苏轼6篇不同的文章。
记者留意到,李春那摞打印的碑文稿纸上,每一张都被手写的字迹填充得满满当当。不难理解,每一次组合出碑文以后,他们都再三考究,将上下承接不妥之处圈出来,加以注释,然后重新寻觅适合的字体,力求形成更自然、流畅的书法布局,而并非简单的“字帖拼凑”。
有12个字怎么也找不到
说到集“苏体”《庙碑》的由来,李春坦言,韩祠中现存3块明清时期重立的《庙碑》,已然十分珍贵,所以一直以来,她并未想过再立《庙碑》。
促成这一盛举的,是分管旅游的市领导许志晖。每当到韩祠参观,许志晖总向李春提及重现苏《碑》的念头,认为这对传承韩愈文脉意义重大。2015年春,时隔270多年,韩祠又见橡木花开胜景。在首届橡木花会中,许志晖正式嘱咐,一定要不遗余力,搜集“苏体”书法,让苏《碑》“复活”。
此后,许志晖多次过问苏《碑》一事,但凡见到苏轼字帖,便提供给李春参考。在市领导和市文物旅游局的支持、敦促下,李春带领韩祠工作人员日以继夜加紧“集字”,并请来书法家徐启锐协助审校。市文联主席、书法家程小宏从徐启锐处得知此举,也热心参与,帮助韩祠挑选字体、修正碑文布局。
“每次将样稿送给程主席过目,回来都圈得密密麻麻,满纸的修改意见。”李春说,最终有12个字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不得不撷取适宜的偏旁进行组合。“为了这事,程主席好几次专门来到韩祠,在电脑前埋头钻研,直至日暮方休。”
此等大事力求完美方能传世
不久前,集“苏体”《庙碑》样稿终于基本定下来,韩祠迅速编印成《集苏轼书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一书,作为今年橡木花会的赠品,向世人告知这一喜讯。
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特地为该书作《前言》,他欣然写道:“是篇虽非苏轼当年‘手书’原貌,然各字皆从东坡存世书迹中移录而来,再适当调整字径,联缀成篇……假诸时日,倘能移刻于贞珉以垂之永久,存千年前之故实,慰谒祠者之衷情,其功又何如耶!”
北宋末期,在席卷全国的“元祐党人案”中,苏轼的墨迹、书版、碑铭、崖志等式均被“诏毁”,其中就包括《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因而,苏轼传世的真迹极少,现存的碑刻实物更属罕见。集“苏体”《庙碑》一旦问世,苏、韩两位先贤与潮州前缘再续,不但能为古城增添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大创举。
问及何时刻镌成碑,李春表示,这样重大的事情,既然要做,就必须力求完美,方能传世。接下来,她还要对其中个别尚欠完美之处再作调整,另外碑首是采用苏体字,还是依古例采用篆书,也要进一步探讨。而碑刻立于何处为佳,更需要严谨选择,来不得半点马虎。
相关链接:
苏轼《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
《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是苏轼文集中一篇气势磅礴、风格雄浑、既作不平之鸣而又真挚感人的百年碑传名文。
潮州韩文公祠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址在金山麓郡治前夫子庙正室东厢。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潮州知州王涤因“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故徙至州南七里处。新庙将落成,王涤特委托东坡之好友、“潮州八贤”之一的吴复古专程恭请东坡惠赐庙碑。
东坡撰写《庙碑》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南宋初的朱熹后来在记述东坡撰《庙碑》的构思过程时说:“(他)不能得一起头,起行百十遭,忽得‘匹夫’两句,遂扫将去。”……《庙碑》撰书后,东坡还亲自设计碑样并再三交代:“请依碑样,止模刻于石……”
由于《庙碑》标题即冠以“潮州”二字,其内容又多涉及韩愈治潮、潮人崇韩之嘉话,因此,随着苏《碑》之传播,僻处海陬之古郡乃渐扬名于宇内……
令人扼腕的是,苏轼撰书的《庙碑》在潮州竖立才十一年,“元祐党人案”即席卷全国……登极不久的宋徽宗经不住继王安石、吕惠卿之后的“新党掌门”、权相蔡京的怂恿,乃于崇宁二年(1103)“诏毁东坡文、集、传、说、奏议、墨迹、书版、碑铭、崖志。”在朝廷的强权淫威下,潮州韩文公庙之苏《碑》,自然厄劫难逃,从此灰飞烟灭,连拓本之制作都未敢问津!
然而,碑石可毁,心碑难摧!韩愈、苏轼是深受潮人崇仰的历史英杰,潮州不能没有韩文公庙,同样不能没有苏轼的《庙碑》。从王涤迁建韩庙于州南,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丁允元创建韩祠于韩山之后,二祠修建之次数竟逾五十,而重立《庙碑》之事,亦不绝如缕。
元·至正摹苏体《庙碑》……碑石残片入藏于韩文公祠,安置于祠北庑廊之登殿石阶旁。
明·成化重立之《庙碑》……今尚存于韩祠内正堂南壁前,唯碑面文字除碑额楷书大字“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碑文末行“成化二十年”数字尚勉强可辨外,余均漫漶而无法认读。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山西闻喜人张克嶷来任潮州知府……三十六年新春,拗斋邀请同年进士、大诗人赵执信至潮州,居潮期间,张知府多次请这位同年重书《庙碑》……赵书《庙碑》现尚存于韩祠内,但已面目全非。
清·乾隆梁书《庙碑》……此即韩山祠中至今保存完好的苏《碑》,其落款为:乾隆二十四年八月戊寅朔,广东分巡惠潮嘉兵备道梁国治书,潮州府知府周硕勋勒石,盐运使司运同马兆登、海阳县知县金绅同立。
(摘录自曾楚楠《集苏轼书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前言》)
相关新闻阅读
热门推荐导读
- 王铁成《潮州赋》:大美哉!潮州固非百里之地也!
- 王铁成《汕头赋》:千里烟霞谁剪就,汕头尽处有神仙
- 4月19日,诚邀您一起聆听“经济形势走向”讲座!
- 寻找2017年“深圳好青年”
- 第三届中国(深圳)潮青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首届第四次会员大会将隆重召开
- 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主题活动晚会节目征集开始啦!
- 【重要通知】关于开展“2016潮青商会十大创新型企业”、“2016潮青商会十大创新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
- 【邀请函】首届“创燃商宇”汕大全球校友经济合作论坛暨第三届校友杯足球赛
- 【活动信息】“一团和气——一带一路与中国书画艺术中的儒道释”书画作品展暨儒道释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
- 【邀请函】马来西亚吉隆坡产业项目推荐以及“第二家园”计划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