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跪纸”,缅怀亲恩
新闻来源:网络综合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5日 我要分享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是中国众多节日和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它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深沉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种种情感。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冯友兰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我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是认祖归宗,不忘本,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敬畏。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祭品的本意是为了缅怀逝者的德行,弘扬先人的品格。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容,重在倡导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理念和思考人生与天地之间的意义。对于今天而言,低碳祭祀、文明祭祀,是以更简约、环保的形式来突出缅怀逝者德行、弘扬先人品格、实现前辈夙愿的祭拜主旨。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息息相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时天朗气清,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此时就要效仿天道,保持内心清明,放下烦恼,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潮汕人历来重视祖先祭祀,家族观念、孝道文化浓厚,因此,清明节也成为潮汕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很多远在海外的华侨人士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只为扫墓而来,正所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那么,在潮汕地区,一般会有什么清明习俗呢?
“跪纸”
清明上坟,潮汕人一般称为“跪纸”。这个“纸”就是“纸鏹”(意为成串的纸钱),也有人称之为“纸钱”、“墓纸”,长方形,黄色纸张居多,纸张中间有撕缝,因为古代的钱是成串的,有撕缝便于串联。
子孙到墓前,要先将墓前、坟上及周边杂草铲除,然后用小石头或小土块将“纸鏹”压于碑顶及坟身上。由于压纸鏹时,需恭敬地跪着压,所以清明扫墓,潮汕人又称“跪纸”、“压纸”或“过纸”,也有称“挂纸”。传说“压纸”有三个作用:一是给祖先阴间日常开支花费所用;二是给祖先在阴间的居所添加新瓦(黄色纸鏹形似土瓦);三是表示该墓有后代祭祀,并非 “孤坟”。
随着低碳祭祀、文明祭祀精神的倡导、简约环保理念的推行,现在的祭品一般较为简化。以前,若讲究的话,除了祭拜米饭之外,还会祭拜“三牲”或“五牲”。何为“三牲”呢?则是猪肉、鸡(或鸭)、鱼。若更加隆重,则是“五牲”:猪肉、鸡、鸭、鱼、龙虾(一般“龙虾”又以“猪肉+猪肝”代替),而且摆放有讲究,最中间摆猪肉,然后左鸡、右鸭,再左鱼、右虾。
根据各地不同习俗,还会祭拜不同的糕点。像有些地方会祭拜“鸟饼”,则是形状像飞鸟的一种糕饼,寓意“多子多福”的意思;而有些地方,则会祭拜“红桃粿”(又称“红曲粿”,粉红色、桃形),或“糖葱薄饼”(用白糖和麦芽糖加工而成),或“油粿”(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内有肉丝、蛋丝、香菇丝等馅,油炸而成)等。
此外,随着潮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祭拜烟、酒、茶叶等贡品,一般酒会在祭拜之后,洒于坟前;也有些家庭在祭祀之后烧纸钱、放鞭炮。
通过这些习俗,可一窥潮汕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及祖先信仰,我们在“移风易俗倡文明”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财富,比如潮汕人对家庭的浓厚观念、对孝道的矢志坚守、对桑梓的感念情怀。我们要不忘初心、不忘祖先,做一个有根、有魂的潮汕人、中国人!
相关新闻阅读
热门推荐导读
- 王铁成《潮州赋》:大美哉!潮州固非百里之地也!
- 王铁成《汕头赋》:千里烟霞谁剪就,汕头尽处有神仙
- 4月19日,诚邀您一起聆听“经济形势走向”讲座!
- 寻找2017年“深圳好青年”
- 第三届中国(深圳)潮青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首届第四次会员大会将隆重召开
- 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主题活动晚会节目征集开始啦!
- 【重要通知】关于开展“2016潮青商会十大创新型企业”、“2016潮青商会十大创新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
- 【邀请函】首届“创燃商宇”汕大全球校友经济合作论坛暨第三届校友杯足球赛
- 【活动信息】“一团和气——一带一路与中国书画艺术中的儒道释”书画作品展暨儒道释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
- 【邀请函】马来西亚吉隆坡产业项目推荐以及“第二家园”计划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