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微博
入会流程 潮青商会简介 章程 组织架构 下载申请表 我的建议 在线入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信仰

潮汕春节习俗:看潮汕人如何坚守和传承传统文化

新闻来源:潮青商会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5日 我要分享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潮汕人经过千百年的迁徙、融合、传承、发展,成为了南中国一支成就卓越的族群。潮汕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刷新着现代商业成就,然而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潮汕文化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学习潮汕春节习俗,揭秘潮汕人如何坚守和传承传统文化。

除夕前

      春节快要到时,潮汕人第一件大事就是——给神仙们放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这一天,各家各户会备足用于祭祀的猪、鸡、鱼等,给供奉在家里的神仙们“饱餐”一顿,烧足纸钱,让神仙老爷“上天说好话,落地保平安”。这天过后,家家户户都要彻头彻尾地大扫除,上至灯罩门窗、下至用物被帐,都要清洗,此谓之“采囤”。除夕前大家都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对于潮汕人,除鸡、鹅、鸭、鱼肉外,还要贴春联、挂福字、买春花,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红龟粿、壳桃粿、菜头粿(萝卜糕)、共同糕(土豆粿)、甜粿、鼠壳粿、米粿、虾枣……

鼠曲粿


除夕

      除夕,潮人俗称“过年夜”,其习俗活动有祭祖、贴春联、围炉、送压岁钱、守岁等。

      1.贴春联、门神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在除夕前上街购买或请人代写春联,贴于门的两边,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息。在潮汕的春联中,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些单扇门或谷箩、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意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又巧借“春”与潮音“存”相谐,寓意年年有余。

贴福字

      2.围炉

      潮汕的围炉过年习俗历史悠久。传统的围炉习俗,包括祭祖祈福、吃年饭、守岁过年三项内容。

祭祖称为“拜老公”(即拜祖辈),要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摆满供品的供桌上,然后焚香膜拜,以示感恩和纳福之意。这当中,将一年收获的代表性食物供献于祖宗面前,以表孝意,借此饮水思源,感恩于先祖。祭祖后所有供品分派家人食用,这叫纳福,继承先祖福荫。据清康熙《澄海县志》曰:“除夕祀先祖,聚宴通宵,谓之守岁。”除夕之夜,人们围炉而坐,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互相祝贺来年有个良好开端。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满怀希望之意。这大年晚上“围炉”之后,长辈要给小辈们派送“压岁钱”;而那些已能挣钱的小辈则要向长辈送红包,称为“压腰兜”,祈求平安。

吃年饭


春节

      在潮汕地区,春节这个节日不仅指正月初一,实际上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日子,年初一至初三称为年假,初四称年假开,人们迎接上天众神回归(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围绕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如接神、敬天、放鞭炮、拜年、耍龙灯、舞狮、游大锣鼓等。 

      1.放鞭炮

      在潮汕地区,昔时大年初一一早,人们都要在自家门前或阳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祀奉的神灵,祈求新年平安、行好运。祭拜神灵之后,便要燃放鞭炮,街头巷尾,噼噼啪啪之声,此起彼落,一派喜庆气氛,此俗称为“开正”,也叫“开春”。而今,潮汕地区一些城市已禁放鞭炮,仅在郊区、农村一带仍会燃放鞭炮。

放鞭炮

      2.拜年

      新年一到,登门拜年,至爱亲朋总要笑容满面地抱拳互贺新年。在潮汕地区,拜年礼俗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家里人之间的拜年。早晨祭祖以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有下跪行大礼的),祝长辈“新正(新春)如意”“健康长寿”,长辈则祝晚辈“学习进步”或“恭喜发财”。二是亲朋好友的拜年,一般多在初一、初二。潮汕人到亲友家拜年,带上的礼品中一定要有潮州柑,一般2~8只,成双成对,绝不能奇数。潮州柑在当地俗称“大橘”,“橘”与“吉”同音,会意为“大吉”,新年吉祥如意。如果是亲戚,还要带上自制粿品和肉食类物品,上方还要贴上一小张红纸(有剪成菱形或圆形的),以示吉利。而主人家的茶几上,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大橘、槟榔(今用橄榄代替),加上糖果,迎客敬客,槟榔与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故“槟榔大橘”谐音便成了“宾临大吉”,是互相致意,互祝吉祥的一种礼节。宾主互致节日贺语后,主人招待客人喝功夫茶,吃糖果。客人拜过年临走前,主人要回赠大桔,俗谓“转敬”或“换橘(吉)”。拜年时若带有小孩,则互送小孩红包(利市)。三是同事、同行之间的拜年,一般在初三以后,大多是礼节性行为。大家见面,互致祝贺,多以“升官发财”“诸事合想”为贺语,并致以节日问候。

新年大橘(吉)

      3.掼春(挑礼盒)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女儿送礼,俗称“掼(掼,潮音,即提的意思)春”,也叫“担春”,礼物装在一对大“春𣛮”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称“阿舅来,掠鸡刣(宰)”,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品中,除了大橘必不可少外,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寓意女儿生活节节高。女儿婆家收到这些礼品后,便分送婆婆亲戚邻里。夫家婆婆会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门外高喊:“某某阿姆,夏(潮语,意为送)物食(点心、糖果)啦!”由于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得出动,煞是热闹,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又一大特色。

春𣛮

      4.舞狮、舞龙

      在潮汕地区,舞狮、舞龙、舞蜈蚣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传统节目,舞者不仅在本村表演,还到外村、镇上或城市中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大显身手。

舞狮队往往由走在前面的两个手执大葵扇、戴着趣怪面具扮成“土地公”“土地婆”的人引领着,狮子跟其后,边舞边走,不断抖鬃、打滚,若遇大户人家门前放鞭炮,舞狮队就停下向这家人拜年,表演翻滚、腾转、跌扑,再爬高采青,张嘴取下红包,然后颔首朝拜,向人们祝福。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来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潮汕地区,人们舞起用竹枝(皮)、铁线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表达节日喜庆欢乐的心情。

舞龙

      5.游标旗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以其形式丰富、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而潮汕标旗锣鼓队大游行是潮汕地区欢度春节的一大特色,潮汕人俗称为“游大锣鼓”。早在清代、民国时期,以祈丰年、避邪趋吉的意识演绎而来的大锣鼓春游,就已十分盛行。

大锣鼓

      潮汕标旗锣鼓队游行,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大锦旗叫“标”,一般宽四五米,高约两米,均用绸缎作底,缀以纹饰,并分别绣上“四海升平”“前程似锦”等佳句,旗边镶以五彩花边,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吉祥物。扛标旗者,均为年轻的俊男俊女。这种标旗称“文标”,“文标”中间有的还间插了三角形的“蜈蚣旗”,这类旗的旗边为锯齿形,俗称“武标”,扛标者均为壮汉。紧跟标旗后面的是“爆竹担”和“花篮担”,由几十名标致乖巧的少年男女,打扮成“八仙庆寿”“五福图”等传统潮剧人物并表演折子戏。此外,还有武术表演、杂技表演等。游行队伍中最振奋人心的是锣鼓器乐队。潮州大锣鼓是一种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表演形式。游标旗大锣鼓,热闹非凡,给潮汕民众过节带来无限生机、欢乐和喜庆。

游标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俗称“迎婿日”。这天,嫁出去的女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门”(回娘家给父母拜年)。女儿回娘家时,除带有过节食物外,还需备上糖果,由家人分送邻里乡亲,以示嫁出仍不忘乡亲之情。遇家中有小辈者,还要分派利市,当然,老人也会给外孙儿女送利市。吃过午饭后,小叙片刻便回婆家。

正月初三

      1.赤狗日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2.开井

      潮汕地区百姓过去饮用水,用的是井水和河(溪)水。水井是“井公”(男性井神)和“井妈”(女性井神)栖身之所,是神圣的地方。人们在除夕前将家中大、小水缸装满水之后,就要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簸箕将井口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初二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潮汕人将水视为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意味着财气外流。正月初三(有的地方初二)这天,由族长率众带上素粿、大橘、红糖、清茶等礼品,在井台焚香祭拜“井公、井妈”,由主祭的老妇据开井盖(簸箕)拜祭。随后,自大辈到小辈依次打一桶水,大家共同分享新年利水。如今,各地开通自来水,祭井风俗也随之日渐式微,仍留有水井的地方,仅在井边插上香烛就当祭过了。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是“接神”或“迎神”的日子。人们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到了“接神”或“迎神”的日子,诸神在这天又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接神”了。

     “送神”一般在早上,“接神”是在中午以后,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以示五谷丰登。此外,还有大橘、果品、酒菜等,同时,焚香、点烛,燃放爆竹和烧“神马”(纸马)。

迎神

正月初五

      年初五俗称“破五隔开”,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时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而一些过年的禁忌也可破除,垃圾可倒,刀剪可动,稀饭可吃,过回平时一样的日子了。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吃饺子

正月初六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很多地方过完正月初六,年就过完一大半了,而在潮汕地区,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才刚刚开始,因为有——营老爷。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各村都有自己的神。营老爷就是将神明从庙里面请出来,端坐神轿,由村民抬着游村走巷,达到祈求平安顺境的目的。营老爷是一种文化传承,营老爷中的儿孙旗、灯阵、灯河代表的是族群枝叶的繁衍,潮汕人也通过这项古老活动,来增强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营老爷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日,潮汕人要吃一道叫“七样菜”的装看。七样菜,也称七样羹,一般在芥菜、春菜、白菜、韭菜、油菜、厚合菜、君达菜、萝卜、大蒜、芹菜、包菜、菠菜诸菜中选取七样同煮而成,是当天午餐的主菜,至今一些侨居东南亚的潮人,也依然保留这个例俗。这种饮食习俗是从中原地区流传来的,传说:女娲氏开天辟地,第七天造人,因而正月初七日称为“人日”。人在“人日”为了消灾避祸保平安,必须吃一种用七样青菜制成的饼食。

      这种习俗演绎到后来变成吃七样菜同煮的“七样羹”。食七样菜,其实就是取个好兆头。按潮汕话的谐音来说,其中的白萝卜取其“清白”,韭菜(久菜)取其“长长久久”,春菜取其“长年回春”,葱也就是“聪明”的意思,芹菜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诸事合算”“百事好合”之意。

七样菜

正月初八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舞英歌

正月初九

      农历大年初九俗称天公生,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求天公赐福,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祈福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行彩桥”。在揭阳还有一项历史悠久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 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行彩桥”。 “行彩桥”俗称“行头桥”,每年正月十一,市区彩桥如虹,行人如潮;花灯似海,夜空若昼,人们在行头桥中祈求新年行好运。石狮桥是必行的一座彩桥,石狮桥的石狮,民间一直视其对榕城的地理有着特殊的功用,这只迎祥纳福的瑞狮,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自然产生一种感召力。另外,人们在行彩桥的过程中,对摸石狮寄予诸多美好的新春祝愿,如:“摸狮耳,生阿弟(生男孩)”、“摸狮鼻,写雅字”、“摸狮头,上等贤(最聪明)”、“摸狮肚,娶雅妻”、“摸中间,嫁好翁(丈夫)”、“摸狮嘴,大富贵”、“摸狮脚,有钱担”、“摸狮尾,好结果”等等。这些都代表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心理诉求。

行彩桥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节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碧空,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真可谓天上人间,俱成灯火世界了。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这天,街头卖灯笼的,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供人观赏选购,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粿品、花烛、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潮汕元宵神前敬糖狮,祈求着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传说狮子是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驱恶,有庄严、富贵之象征。历来特别深受潮人的敬爱。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有团圆美满之意。此外,元宵还是中国的情人节。

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算过了,一切活动恢复正常。

吃元宵

不感兴趣:20 爱看:300 +1
相关新闻阅读
网站版权信息:Copyright(C) 2024 深圳市潮青传媒有限公司
深圳市潮青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64390号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 邮箱:szchaoqing@126.com
商会公众平台 商会微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