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长征精神丨执行会长王剑率深圳潮青商会考察团走进于都探寻红军长征第一渡
新闻来源:深圳潮青商会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 我要分享
2025年8月22-25日,全国青联委员、江西省青联副主席、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执行会长王剑率潮青商会考察团赴赣州考察交流。
深圳潮青商会常务副会长林舜州、林子超,轮值副会长陈文振,副会长肖细弟、蔡鸿生、纪雪峰、林坚耿、李浩锐、吴增曙、陈晓彬,深圳潮青联创委员会执行会长沈嘉阳,深圳潮青商会轮值常务理事麻丹鹏,常务理事刘伟标,轮值理事姚钟澄,理事林生渠、黄惠东、黄华凯和执行秘书长林育新等参加活动。
于都长征第一渡口:触摸历史温度,汲取精神力量
24日下午,考察团一行前往于都县,参观于都长征第一渡口(中央红军出发地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东门渡口位于于都县县城东门,为清代晚期古码头,由青砖和红马麻条石砌筑。1934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从这里渡过于都河迈出长征第一步。于都河也成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的第一条河。
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底为沙石,大部队要迅速过河就得架设浮桥。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中央决定架设临时浮桥,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浮桥,布设众多摆渡和涉河点。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确保中央红军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为保障红军顺利突围、长征最终胜利和革命延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的重要历史场馆,位于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于都河畔,是全国唯一一处展示长征出发的专题性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从这里渡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纪念馆通过大量实物展陈和史料,深刻展现了红军将士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依然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当年8.6万红军将士在于都河畔集结时,面对未知的远征,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和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潮青们边听边看,对长征的原因、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开始长征以及长征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潮青们有感而发,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作为新时代青年企业家,更要传承这种不畏艰险、团结拼搏的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
《长征第一渡》观演:感受历史场景,传承革命精神
24日晚,考察团一行在于都长征大剧院观看了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演出。演出讲述了红军战士从于都集结出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淬炼成长,以血肉之躯铸就精神丰碑,最终迎来胜利曙光的动人故事,再现了艰苦而辉煌的长征岁月。
整台演出分为“于都河畔”“八万六千个告别”“九死一生的承诺”“万水千山的牵挂”“一生一世的守望”“新时代的宣言”六大篇章,情节跌宕起伏,让潮青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
演出舞台由360度翻转机械液压升降舞台搭配超宽12K-LED巨幕组成,技术上结合声、光、电等多样化的新媒体前沿科技,真实的模拟出雪山、草地等场景,使整体的视觉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科技+内容融合的方式,采用多场景空间变幻,改变原有的视觉呈现,打造多维空间结构与艺术装置的组合。
140位演员共同完成的这场演出,背后包含的是12万字访谈录,87个与长征有关的真实故事,让“长哥”“英姑”“细妹”这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走过1934年的那个秋天,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
夜渡于都河、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幕幕革命战争场景上演把潮青们带进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潮青们纷纷表示,这种用艺术还原历史的方式,让长征精神从教科书走进现实,激励新时代青年以团结与奉献书写时代答卷。
相关新闻阅读
- 感悟长征精神丨执行会长王剑率深圳潮青商会考察团走进于都探寻红军长征第一渡[2025-08-25]
- 潮起大湾区 情系赣江源丨深圳潮青商会考察团走进东生围、三百山参观学习[2025-08-24]
- 潮起大湾区 情系赣江源丨深圳潮青商会考察团出席2025“港澳青年看祖国”东江探源活动欢迎晚宴[2025-08-23]
- 革命先烈毛泽民外孙、湖南红色记忆文化基金会理事长曹耘山为深圳潮青商会讲党课[2025-08-09]
- 深圳潮青商会党委代表团参加上级党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活动[2025-07-01]
- 凝聚创新力量 勇担时代重任丨深圳潮青商会及党委举行“五四”青年节主题座谈会[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