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创二代:他们只是他们自己
新闻来源: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28日 我要分享
希腊神话里,雅典发明家第达罗斯用蜡和鸟羽给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各做了一对翅膀,父子俩翱翔在大海之上。他告诫儿子说:“不可飞太低,沾到海水翅膀会变沉飞不动;更不可飞太高,否则蜡会被太阳烤融,翅膀会散掉。”
这个寓言,即使用来观察21世纪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代际传承,仍不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警示。
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大陆家族企业,已经先后进入了上下两代接班的交替期。对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环境还相对不成熟的大陆企业来说,接班人的培养依然处在探索过程中。这也将一个新的群体推向了前台。
相对于欧美企业来说,受儒家文化影响较重的东亚企业,则更希望能保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注重从家族内部选定继承人,尤其在中国,父业子承的思维根深蒂固。
但他们能扛大任吗?这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焦虑,也是全社会的聚焦。
走向聚光灯的他们
他们是这样一群年轻人,“蜗居”、“裸婚”都不可能是他们生活的主题,他们有着显赫的家世,将继承父辈商界精英的荣光,所以“奋斗”才是不可或缺的主旋律。他们厌恶贴在身上的标签———“富二代”,更愿意被称为“民企接班人”或“企业家二代”。
但他们在社会舆论的扩音器中听到的是对他们的负面的评价,贬义语境中的“富二代”新闻比比皆是。
但这并不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确结论。每个群体都会有一部分行为不良的人,但是更多的还是品行纯良、行为端正的人,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相当优秀的人。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与“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合作开展“企业家二代”专题调研发现:这个群体中有很多有抱负、有理想,也很努力拼搏的人。广东民营企业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闫璐也告诉本报记者,他们更愿意成为“创二代”,大部分人都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真实的他们有活力,有抱负,更有外人所不知的压力。
在调研和访谈过程中,他们恰恰极力想摆脱父辈的影响,证明自己的能力。根据《中国青年报》对这次调研的报道,一方面,已经在家族企业中工作的民企第二代在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上有自己的想法,并会与父辈进行沟通。有部分受访者已经说服父辈,接管企业的管理,同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企业进行改革。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人会自己创业,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这一部分人不仅在商业嗅觉上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还展现出相当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当他们被问及是否要接掌家族的事业时,他们说家族的事业终究是要接掌,但是自己的事业更有前途,即使接掌了家族事业,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事业。
大部分受访者在认识父辈的成功经历的时候,都把“努力”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些受访者不仅在意识上充分认同财富的积累是要依靠勤奋和努力来实现,同时所有的受访者要么在家族企业工作,要么就是自己创业,大部分时间也都放在工作和学习上面。
这是一个某种程度上被误解的群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在快步走向聚光灯。
一个亟待重新定义的群体
毋庸讳言,民营企业第二代的脚下是金子做的垫脚石。这使得他们天然在社会竞争力上要强于普通人,这是一个马太效应,即越有资源的人,越可以利用资源为自己、为孩子创造机会。
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言,“企业家家族容易出现更多的企业家,家庭内部积极创业的氛围、教育甚至遗传基因都会起作用,随着财富的传承,我们不能够忽略的是管理经验也同时得到了传承。”
只要企业的生存环境适宜,竞争有序,第二代就完全有可能全面超越父辈。事实上,只有守正创新,才能基业长青。
但正如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所言:这是一个改革开放新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含着金钥匙出生,糖水里泡大。毕竟大多数的人还是非常好的,也很优秀,但是个别的人飙车、赌博,或者吃喝玩乐,造成了社会上的一些反面现象,这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现在即使非常优秀、成绩也非常好的,也感到灰溜溜。
茅理翔从1990年开始,把第一次创业的企业交给女儿,二次创业的方太交给儿子以后,就把自己晚年的精力花在培养其他人的二代身上。他认为,其实民营企业第二代的压力非常大,他们首先要改变社会对你们的看法,同时还要改变自我,把自己“富”的帽子摘掉,戴上“创”的帽子,并向社会证明,他们不是贪图享受,坐享其成的“富二代”,而是有志气、有勇气、有抱负、有社会责任的,准备要传承父母家业的“创二代”。
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一项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还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创二代”任重而道远。
守正创新的“创二代”
“创二代”之核心在创:一是站在“创一代”的肩膀上推陈出新;二是主动丢掉金钥匙,白手起家,成就辉煌。“创二代”不是苦守父辈产业,他们或是从零起步,或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承、探索二次创业。
在这一点上,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两个儿子可谓典范。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成长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就让他们旁听董事会。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掌握现代科技,他将两个儿子都送到了美国、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在异国他乡小有业绩后才回到香港。之后兄弟俩先后进入李嘉诚的长实、和黄,并逐渐担任重要职务。并在之后的创业中一举成名。
不管是二次创业,还是另起炉灶,都需要智慧和勇气。他们身上的担子并不轻。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大多从成本领先战略起步,发展成局部优势战略,而“创二代”面临的是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大环境,考验着他们在重大的战略转型面前的决策能力。
然而,只要创新之魂永在,就不愁基业长青。一方面,没有真正的传统行业,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做到很精彩。没有什么传统产业概念在里面,只要有非常好的创新模式就能成功;另一方面,创业就是做一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很多所谓的竞争对手不是被你打败的,而是不能坚持住而倒下来的。最后你坚持在那边,就你成功了。
企业管理咨询专家谭小芳认为,要成为“创二代”,首先要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加不能丢。而作为父辈来说,传承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大胆交接,另一方面可以有步骤地推进,比如采取“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策略;作为子辈来说,如何与父辈、元老们进行沟通,如何组建新团队也是需要学会面对的难题。其次,除了奋斗精神,还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经营理念、人际关系处理等,平时也多些体验式的教育,让孩子学会身体力行,做到有目标,有意志,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未来优秀的企业家。
如果说,“富二代”是指家族企业继承人,那么“创二代”就是这群人中坚持道德自律、愿意接班、具有创业精神、勇于奉献、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
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黄琦的一句话来结尾吧:“创二代的社会价值恰恰在于,它是目前社会分层定型化和社会向上流动通路封闭情况下的一个多元化尝试,一方面,创二代保留了先赋性社会分层因素,父辈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成为他们社会分层的背书;同时,创二代通过自我创业和创新,创立和培育了自身的社会分层要素,虽然目前还鲜有成功者,但是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可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