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夕间缘何全中国都在赞誉深圳?
新闻来源: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6日 我要分享
【编者按】在深圳,企业不谈理想,谈理念;在深圳,创新是由内而发的,由市场推动的;在深圳,每年数万的“移民”必须拼搏,优胜劣汰会留下最好的;在深圳,这里有华为、腾讯、AB音乐、大疆无人机,还是许多互联网公司总部的首选之地。不靠国资、外资,深圳的金融企业从小“没娘”,却赢得了国内外数千家金融企业的亲睐,靠自己,挤进了金融行业的先锋队伍。在深圳,“关系”的力量被冲淡,只要你有想法、敢拼搏,一定能有所作为。不像北京靠国字,不像上海靠外资,不像鄂尔多斯靠资源,不像重庆靠人力,深圳拼的是实打实的创新力量。这股力量不会因为政策的转变而起伏,不会因为资源的稀缺而干涸,只会在深圳政府友好的政策环境下,日渐强壮,成为中国经济的模范军与领头力量。
一位记者朋友近期要采访创新,先问了北京和上海的专家学者,基本都推荐他去采访深圳的企业或政府,说深圳这块的确做得不错,也诞生了很多自主型企业。
这位记者满是疑惑:北京不也有很多创新企业么?但专家学者告诉他,北京这么多高校、这么多科研院所才出了这么几个企业,而深圳几乎没啥高校,没有科研基础,却出了这么多企业,这才是关键。
是的,仿佛一夜间,全国各地都在赞扬深圳。识局君身处上海,微信朋友圈里时不时地就冒出一些赞扬深圳的文章。和上海官员聊天时,也私下赞扬深圳。朋友去了趟深圳考察后,回来也说深圳好……
翻开各类媒体的报道,近期,赞扬深圳,说北京和上海相对“不行”的文章真是比比皆是,这就奇怪了,为何突然间全中国都在赞扬深圳?
问了不少媒体的人,最后得出的结论:这不是策划的,而的的确确是媒体人或者全社会的一个共识,认为深圳在创新创业上走出了一条自主道路。因为在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媒体就在赞扬深圳的创新模式了。而不是说等李总理考察深圳创新之后才开始赞扬的。
这和北京依赖行政资源,上海依赖国资和外资资源的模式不一样,深圳地方政府的无为而治或许更适合中国国情。
为了了解深圳和前海的情况,识局君前期专门去了趟深圳,所见所闻的确震撼。对比上海和北京,有几点浅薄的感受,现在和大家分享,不一定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1、深圳氛围很务实。企业很少和你谈理想,当然会谈理念。不少见到识局君的人直接问XX里面商业机会是啥?怎么做?而在上海和北京,至少要先和识局君聊聊大方向,然后再慢慢落地。
2、深圳的创新是建立在野蛮生长和山寨的基础上,这种创新是自发的,是市场推动的。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具可复制性。因为现有的互联网或者IT产业已经很难容忍大规模山寨的情况了。
3、深圳的移民文化促使人才更有一种拼搏、创新的意识,而不是北京和上海的小富即安型模式。
4、深圳的地方政府相对对民企更为友好。
5、深圳的创新创业受到香港影响,但绝对不是学习香港。香港的创业创新精神现在是落后于深圳的。识局君曾帮中组部浦东干部学院上过一次课,学员都来自香港。他们聊天用的是whatsapp,比微信功能差很多;他们打车用滴滴快递;他们购物用淘宝等,基本上没有香港自己的创新模式。这些学员自己感叹香港主要竞争力在金融领域。但金融领域创新或许更多的是政策范畴内,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或许无关。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深圳本土人士是如何夸奖深圳的:
2002年11月,“我为伊狂”(也即呙中校) 的一篇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震惊朝野,引发首次有关深圳城市定位、发展前途、政策环境的大讨论。12年后的今天,深圳在新一轮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中不仅没有被抛弃,而且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前景早已把所谓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抛在身后,甚至一直被深圳视为学习榜样的香港,也即将被深圳抛在身后。大胆预言,未来10年,深圳将一骑绝尘领跑中国城市,北上广将不敌深圳。
◆深商全球伐谋,GDP最铁血
2013年,深圳GDP达到1.45万亿元,仍牢牢地占据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位置。
21世纪初,深圳经济增速放缓,2002年一度被贬为“被抛弃”的对象。在最为迷茫的2001年,深圳市政府设立2005年(“十五”)、2010年(“十一五”)GDP目标分别为3000亿元和5000亿元。而事实上,2005年GDP深圳接近5000亿元,超过计划目标67%;2010年接近1万亿元,超过计划目标近一倍。相对北上广,深圳这一GDP背后的支撑力量不是国企,不是外企,不是合资企业,而是深圳本土崛起的深商!2014年的成绩单,更是再次向中国宣告,深圳才是真正的“王者”。
◆中国最具活力的金融产业
若非政策的偏斜,相信深圳在金融产业方面超越上海是早晚的事情,因为深圳的金融企业从一开始在“没娘”的环境中野蛮成长,狼性十足,比起养尊处优的北京国字头金融实体,上海外资型金融实体,深圳的金融实体更能代表中国未来的方向。
深圳的金融企业狼性十足。12年前,“我为伊狂”所提及的“四大金刚”之一的平安保险不但没有迁离深圳,反而加大了投资。平安保险仅仅是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随着前海的开发,深圳金融业发展势头喜人。截至今年10月,国内外近3000家金融企业抢滩前海,占前海全部注册企业的60%。未来中国经济的活力在于民营经济,中国首家民营银行也落户前海,倘若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产业,深圳是首选,前海是首选,深圳金融产业必将超越北京上海,成就中国最具活力的金融产业。
近年,在深圳本土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北京的部分金融业巨头亦最终选择了深圳这片事业沃土,包括太平保险总部、中国人寿(海外)总部、生命人寿总部等。其中,历史悠久的太平保险经历从上海迁至北京后再迁至深圳福田中心区。(识局君注:这里估计有点问题,太平保险总部在香港,不在深圳。其太平人寿、太平资产等总部都在上海。不过太平集团在上海、北京、深圳都建设了自己的金融大楼)
◆领略现代文化要靠深圳
这些年,深圳发展了文博会,并发展了自己的动漫、游戏、音乐、演艺、旅游等文化大产业。从电子产业转型的华强文化一样牛气逼人,一部《熊出没》让全国人为之震撼。
港中旅华侨城的旅游产业,占据全国30%以上的份额,A8音乐是中国最大的音乐商务平台,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平台……任何一项文化产品拿出来,在中国都无人能敌,这就是文化沙漠上崛起的文化产业,没有包袱,也许走的更快些!
◆深圳总部经济才叫中国总部经济
2000年之前,由于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上升,喜之郎总部搬离深圳去了广东阳江。2010年之后,经历了人才困乏,管理下滑的情况后,喜之郎总部又悄悄把总部迁回了深圳。也许,离开深圳,你再也找不到当初跟你一起上兵伐谋的人了,再也找不到深圳的激情燃烧的日子了。
深圳的总部经济以深圳和全国的总部企业为主,非国资、非外企、非合资!深圳规划的五大总部经济基地——福田中心区、深圳湾、后海、留仙洞和龙华核心区发展迅猛,引入了中海油、阿里巴巴、百度等总部企业。在福田中心区和后海金融商务区,有25家金融企业在建自己的总部或区域总部。
◆唯深圳配得上中国创新之都称号
“四大金刚”之一的华为,2002年销售额221亿元,2013年销售额达2400亿元,增长达10倍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此外,深圳重点扶持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卓有成效。在新材料方面,深圳光启研究院在年仅26岁的海归博士刘若鹏带领下,利用新材料成功研发出“隐形衣”,轰动世界。在应用广泛的无人机领域,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为核心,专业从事无人驾驶直升机飞控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合成,目前已经占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深圳,其实是创新创造创业之城
即便现在深圳房价高起、就业压力剧增,一波波来深圳的人骨子里仍流淌着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在深圳,大大小小的创意、创新、科技产业园不下千个,从事创新、创投、创意、创业等方面的人才不下100万人。
10年前还是一片工业园的福田天安数码城成了科技、服装、电子产业创业的乐土,其中走出的上市公司多达30多家。如今,资源配置更为齐全的龙岗天安数码城又聚集了几万个梦想家、野心家,在3W咖啡厅,在创业大道,在硅谷直通车上一步步努力前行。
最后深圳本土的人士还说:在深圳,你不需要有钱,不需要有背景,不需要有人脉,只需要你有想法,只需要你野心够大,你坐下来把你的想法告诉你身边的朋友,你就会找到一群跟你一样对创业饥渴的人,对机会饥渴的资本,对场地不限条件的硅谷科技园,这就是神奇的深圳,这就是未来的深圳,这就是不可战胜的深圳!
二、让我们看看北京的记者如何赞扬深圳的:深圳是养猪,其他一些地方是杀猪
近期,记者采访专家教授,几乎所有的人都推荐深圳,尤其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学者,多人都明确认为中国唯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城市是深圳。
这不是为深圳做广告。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举的例子有目共睹,他说,专车服务在上海、北京都已经叫停,但是在深圳,目前并未定义为非法。
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记者曾凌晨1点左右到北京机场,此时地铁没有了,部分机场大巴没了,等了快1个小时才等到出租车,看着“乌秧乌秧”快有1公里长的排队乘客,记者的心都快碎了。北京出租车数量6.6万辆多年没有变化,但是互联网专车不让用,难道要让成千上万的乘客在冬日的寒风中簌簌发抖吗?
各地政策决策人士都在担心经济压力,殊不知,这些互联网专车服务之类的革命,就是经济增长动力,类似的互联网摧毁一切实体行业的新模式,本质上都是新兴产业,但是这可能按照政策层面看都是非法。
没错,翻开各个省市自治区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与往年一个最重大的变化,都在强调新兴产业,比如云计算啊、新能源啊、新材料啊,这些产业各地都发展的话,是否和过去的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比如煤化工、光伏等产业一样,面临过剩而成为夕阳产业呢。
这的确有前车之鉴,比如多年前无锡发展物联网和光伏产业,当时如日中天,再比如苏州过去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笑傲全球,现在工业总产值增长甚微,过去的优势今天反而成为了累赘。
狼真的来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14年经济增速最快的重庆,其实这也只是老路,并非无懈可击。
比如2014年重庆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第一,经济增速第一,主要靠的是笔记本电脑产业,而这个产业只不过来从苏州转移而来。
但是几年之后,当重庆的农民工成本达到上海、苏州,或者深圳的水平,同样面临产业被淘汰的可能。而重庆另外一个支柱产业——汽车,其实已经即将步入拐点,典型例子是一二线城市都已经开始限购限行。
因此,重庆本质上走的只是梯度开发,依靠低人力成本的优势。
重庆之前的经济黑马,天津、内蒙古也类似。
内蒙古,曾在2000-2007年连续8年经济增速第一,其中最高的年份,增速达到20%以上。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均GDP甚至超过了上海和香港,但是这种通过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的发展模式,是难以持续的。这只不过是,依赖资源、能源等矿产低成本的模式。
不过,历史仍在重演,比如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仍在给出很多优惠条件,比如零地租或者财税奖励补贴等。事实上是,现在即使招来了企业,未必能招得到农民工。原因是,目前几乎所有的一般制造业领域,其实都是过剩的。
类似的还想靠土地财政,靠房地产投资的模式已经到了尽头。而就全国而言,过去30年依赖人力、土地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那种低成本模式,以及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其实不是什么模式,因为环境的破坏最后靠居民健康买单,而土地和人力低成本模式,只不过是将农民该得的收入转到了企业和政府手中而已。
事实上过去的深圳、上海、天津,分别因为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因为开发而发展。东部、西部、中部也是因为国家逐步开放,实施梯度开发而受益,本质上并无大体制和制度创新。在2014年的两会上,某省的官员曾经说,一直以为中央要出类似四万亿的新的刺激政策,结果一直没出,后来才知道国家不会搞这样的饮鸩止渴的政策了。
但是房地产过剩了,传统工业过剩了,基础设施也有望饱和,居民汽车等消费则受到限制,哪路在哪?本质仍是创新。
为什么是深圳
有人说浙江杭州成就了阿里,也成就了中国具有原创意义的企业产生,这与其宽松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一新产业的崛起,实际上也是对现有行业垄断的打破,对现有制度的突破:在没有实体注册的情况下,允许个人可以在网上开店,进行交易,这与个人网上办学、网上发布信息、发布视频一样都是对现行体制的突破。
类似无人机市场,在目前中国低空未放开的情况下,本质上个人使用未经审批都是非法。但是无人机有多大的市场,这其实是继手机、电脑等大众消费品之后的新的产业,因为这个产业未来可以做到每台数百元的水平,人人可以用于摄像和娱乐等使用。
中国的手机、电脑、汽车、房地产曾经代替过去的电视、缝纫机等,造就了一代经济的繁荣。而未来如果加入低空放开等改革,将带来的是几百万亿,乃至几千万亿的市场。
事实上,中国居民养老难,看病难,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仍是缘于这些领域不够开放。如果这些领域放开,将出现巨大的投资空间。同样,城市的房子可以销售,农村的房子如果允许购买、农民宅基地允许出租,也将产生很大的市场投资机会。
因此,深圳之所以进入经济学者的视线,是源自这个城市对创新的保护:深圳举办全球创客大会,全世界具有创新的产品,只要能想出来,深圳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就可以把产品根据设计做出来。这是全球创客愿意产品在深圳落地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深圳没有985、211大学,也没国家科研院所,更没有各种矿产和各种资源,但是反而成功了,那么拥有8所985高校,被国家定位为全国科技中心的北京,以及在科技投入比较领先的上海、西安、北京、成都,为什么不能做全球创客中心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这只有一个答案,关键是地方对破坏性创新企业,是杀猪还是养猪的态度。
路在脚下。
【编后】深圳的成功不是巧合,不是幸运,是实力,是必然。没有中央政策的偏爱,地方政府就与民企齐心协力一起发展。尽量降低对企业的限制,让市场替政府做决策。深圳的成功应该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想要发展不能靠政策、靠资源,而是靠自己,一个城市只有找到自身优势,开发出符合自己的道路,才能独立地长远发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