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如何走出发展困局?
新闻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4日 我要分享
提要:如何让深圳从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下行的困境中脱颖而出,考量的是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应变能力和智慧。孙立从长期关注、调研中小企业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下,认为企业需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政府需大力扶持。
昨日,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孙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这种困难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显著,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如何从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下行的困境中脱颖而出,考量的是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应变能力和智慧。由于长期关注、调研中小企业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作为深圳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的孙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认为,中小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并在政府的帮扶下,不断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市场的转型升级之路。“经济回暖必须从中小企业那里得到正面回应,因为这是一群最富创新活力的企业,也是经济回暖的‘助推器’。”
加大自主创新巩固产业优势
目前,深圳经济面临诸多困境。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人才、土地、资源等“瓶颈”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
孙利说,去年,深圳中小企业处境非常困难,以深圳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3000余家会员企业为例,只有60%的企业正常运作,10%的企业面临倒闭、兼并,20%的观望或转向内地发展,另外10%企业停顿歇业。虽然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有所好转,但经济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深圳中小企业需要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孙利说,深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一直动力十足。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占据7成。深圳近年来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从国外招聘大批留学生到深圳创业。这些人才带来了大量专利技术,“他们怀着很大的信心和希望来到深圳,将专利技术产业化,而这种动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孙利说,深圳很多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非常紧密,这是深圳企业自主创新的优势所在。这些企业将科研院所专利技术产业化,从而在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目前,在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工程、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特种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深圳中小企业具有先发优势。
同时,在服装、珠宝、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深圳企业正不断从原来单一的产品加工转向自主研发、参与设计与营销,很多技术、产品领先全国,特别是服装、黄金珠宝等品牌企业,深圳优势明显。
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力推转型升级
“深圳中小企业群体大,但相对大企业而言仍处于弱势。”孙利说,目前,深圳中小企业特别是位于原关外的企业分布比较散,很多企业只顾自己经营,对政府政策了解不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同时,大批加工贸易企业原来一直以加工为主,当国际市场不景气时,这些企业开始拓展国内市场,但由于缺乏渠道和营销人才,内销之路“磕磕绊绊”。
更主要的是,大批中小企业规模扩大后,由于供应土地稀缺而无法扩大生产,只能将产品外包给其他企业加工,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壮大。即便一些企业在外地设立了工业园,但由于当地产业链不完善,也一定程度承受着“发展无力的阵痛”。
“政府需要适时地伸出‘帮扶之手’。”孙利说,深圳欲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大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上,还应以更长远的眼光全面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拥有自主品牌、产品市场销路好的企业,政府要全力支持。
她说,在今年美国旧金山太阳能展上,尽管国际太阳能产业不景气,但深圳许多企业仍然收获不少订单。“这说明,‘走出去’要加大力度,国际市场仍然充满商机。”一些潜力好、发展快、有自主创新品牌的中小企业,有机会发展成为新的“华为”、“中兴”。
她特别提到,深圳中小企业的最大弱势就是留不住人才,这不仅仅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还与深圳的生活成本消费水平太高、人工成本高等有关系。同时,政府部门在中小企业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措施要扩大范围,执行到位,这样也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中小企业总产值占深圳产值的大半,要想保持深圳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才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孙利说,“引进和留住人才难的问题,已经超过了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需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孙利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第一,要把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例如一些扶持资金的申请程序很多,若能减少一些繁琐的办事手续,将有助于中小企业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让更多中小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受益。
第二,建议政府与企业家们定期座谈。最好以沙龙的形式,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政府主管领导能够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听取企业建言建议,有助于及时调整政策方向。
第三,要加大对优势行业的支持力度,尤其对拥有自主创新品牌的中小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
第四,政府应该在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给予支持。在创业初级阶段,企业特别需要政府、行业专家、研发机构等的指导和帮助,从而让企业少走弯路。比如,在研发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具成效的“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