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二代王大骐和他的父亲王志纲之间的真实对话
新闻来源:塔木德富豪会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0日 我要分享
富二代在30岁之前极尽玩乐,到了年龄就兢兢业业接班。父辈的成就和荣耀是他们的垫脚石,也是生而缚之的枷锁。 “如果没有这些财富,我是谁?” 这些“富二代”们不断陷入这样的自我怀疑中。 眼界和见识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父辈有很大不同, 却又没勇气放弃父辈所给予的一切,闯出自己的路。
王大骐,作家,中国首部富二代描写富二代的纪实作品《财富的孩子》作者;
王志纲,中国知名策划人,曾先后策划打造出碧桂园、星河湾等知名地产品牌。
“I made something happen for myself.”(我为我自己做了一件大事)。曾经,王大骐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拍着胸膛坏笑着说出这句John Mayer在演唱会上说的话。
2011年,他带着兴奋的心情飞过太平洋,回到加拿大——他曾经留学的地方,准备入籍。此后的两周中,他甚至没真心地笑过一回,早年结交的朋友大多已经各奔东西,剩下的有的陷入生活的陷阱,成了空虚和寂寞的奴隶。
找不到意义的生活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的,两周后,他放弃了入籍,在回国的飞机上,将枫叶卡折成了两半。
后来,记者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职业,就职于国内知名的人物周刊。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知名策划人王志纲的儿子,更多的人会简单而直接地将他称为“富二代”,他不喜欢这个标签,觉得“刺耳”。当不得不说这个词时,他有时会简称为“二代”,把“富”字去掉,就像去掉这个群体身上的原罪。
在媒体记者的身份中,他接触到了从未接触过的社会底层人群, 看到了无数从前无法想象的人生,也曾在深夜改稿跟编辑诉苦 “快死了”时得到“改完再死”的回复。而在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和财富相关的身份中,一种寻找“使命”的诉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他离开了杂志社。今年3月,他历时两年多深度跟访写作的 “中国富二代第一书”即将出版,书名叫作《财富的孩子》。
如果没有这些财富,我是谁?
王大骐信奉两个“伟大的理论”。第一,“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令人上瘾:性与分享”。第二,“滋养我者,必将毁灭我”,他一直考虑将这句话纹在身上。
从青春期到而立之年,王大骐独自挣扎在对这两个命题的实践和思考中。直到几年前在美丽的夏威夷海岸,他才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那是他第一次与这个同样被称为“富二代”的群体接触,他们是跟随父辈去美国参加游学活动的,而后者几乎拥有同样的人生履历:年少困苦,白手起家,从挖煤、打铁、摆路边摊做起,靠着勤奋、野心和机敏的审时度势,站上了财富的巅峰。他们的下一代衔玉而生,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高堂大屋、美食华服、全球最好的教育资源、性,以及更多探索世界的机会。
在夏威夷的露天泳池边,明月当空,一群80后中国富二代每晚喝到凌晨两三点。起初,他们聊各自的家族生意、最时髦的跑车、最high的夜店、最刺激的冒险之地。渐渐的,王大骐成为聚会中心,他提出议题,然后大家轮流发言:你从哪儿来?你对什么感兴趣?你想做什么?你对人生有什么困惑......
有人被父亲以2000万元人民币为条件逼迫,与心爱的未婚妻分手;有人留学归来,信心满满地想改造家族企业,却发现根本无法颠覆父亲的权威;更多人被这些问题问得一愣。“从来没有人这样问他们,没人想到去问,也没人敢问——身边都是狐朋狗友,谁跟你探讨人生啊。”王大骐说,“他们甚至自己也不敢想‘我要做什么’,一想就麻烦了,肯定要跟家里干起来或者有矛盾,他们不愿意看到。”
于是,他们在三十岁前极尽玩乐,到了年龄就兢兢业业接班。父辈的成就和荣耀是他们的垫脚石,却也是生而缚之的枷锁。“如果没有这些财富,,是谁?”富二代们不断陷入这样的自我怀疑中。眼界和见识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父辈有很大不同,却又没勇气放弃父辈所给予的一切,闯出自己的路。
王大骐是其中的异类。在“麻木的幸福”与“清醒的痛苦”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明白,因为自己的身份,他拥有比大多数同龄人多得多的体验,而且得到得轻而易举。而在这一切之后, 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同样是:我是谁?我的个人价值在哪里?财富的意义是什么?拷问自己的同时,他也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试图从同类身上寻找答案,于是就有了这本讲述中国富二代生活与困境的《财富的孩子》。“跟他们相处,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且不用再担心会有人用有色眼镜看自己,因为我们都是财富的孩子。”王大骐说。
王志纲、王大骐父子在意大利旅游时的合影。无论是小时候跟着父亲行万里路,还是记者生涯中的各种发现,以及生活中那些经历,王大骐尽可能地让自己的生命充满各种体验,并在体验过后找到自己真正的“使命”。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严格来说,王大骐的父亲王志纲不是典型的“草根企业家”。他出生于贵州的一个小县城,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在社科院做过研究,又在新华社工作了十年,做过一系列与国家重大经济题材相关的报道,是全国闻名的记者。1994年,王志纲从新华社辞职,创办了自己的房地产咨询工作室,凭着专业背景和早年对市场的观察,不仅成了整个华南板块地产乃至城市规划领域迅速崛起的创造者之一,同时,伴随着创业的成功,财富积累也变成了顺带的结果。
彼时,王大骐和双胞胎弟弟林小骥9岁。幼年捉襟见肘的记忆历历在目,一家四口蜗居在新华社破旧的职工宿舍里,还常常被嫉妒父亲才华的领导威胁“把你们赶出去”。父亲从商后,他们在出租屋里度过了半年“沉寂的日子”,然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档小区。
但真正感觉到自己与普通人家孩子不同的不是物质的满足——几百元钱的篮球鞋依然求而不得,而是上初中之后,他和弟弟一起跟着父亲开始“行万里路”。当时王志纲已是碧桂园、星河湾、龙湖等诸多成功房地产企业和项目的幕后推手,“北至呼伦贝尔,西至成都,指点江山,呼风唤雨”。为了让儿子“见多识广”,他把他们塞进各个项目考察团里走遍中国,所到之处官商簇拥,饭桌上几乎就是“一副中国活生生的权力金钱脸谱”。
少年的他享受这种权力感,似乎“指点江山,呼风唤雨”的人是自己。但他又清楚地知道,这不是自己的世界,“没有同龄人, 这是最崩溃的,全是大叔啊。景色很优美,饮食很丰富,但没有交流,憋得慌。”
父亲的成功渐渐成为笼罩在他头顶的阴影。在王大骐的印象中, 不管桌子上坐着什么人,省委书记抑或黑社会老大,王志纲永远是那个“控场”的人,“所有人都听他一个人讲,从小到大就听他一个人讲,感觉这个世界就是他塑造的嘛,你就很难建立自己的世界”。
有时王志纲会在饭局上点评起儿子,点评内容完全随性。王大骐曾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被父亲判定为“废物”,当场差点失声痛哭;他也曾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被父亲大夸“才华横溢、阅历丰富”。“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父亲胸口的一枚胸章(抑或一种谈资),当它发光的时候,父亲自然是骄傲的,但是当灰尘蒙上之后,随时会被扔到垃圾堆里。”他在书中写道。
叛逆的念头开始在心里滋生,但少年无法拒绝那种“牛×的、吸引人的经历”,于是,反抗缩成了一种隐晦的表达:当被父亲要求表演唱歌时,他故意选择唐朝乐队的《国际歌》,“其实内心是想推翻在座的中年人们,‘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言传身教
“王大骐这小......”在那个“子”字还没吐出口时,王志纲收回了这个词,改口为“这孩子”。王大骐自己也承认,他继承了父亲的感性,那是王志纲对自己个性中最欣赏的部分。
王家是知识分子家庭。王志纲的爷爷是办学校的教育家,他的妻子、王大骐的母亲,则是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的女儿。经商多年也没有磨掉他骨子里的文人气,每次带儿子外出考察,他都要求他们写游记,最多的一次,去呼伦贝尔半个月,王大骐写了3万字的文章,还按照交响乐的结构分成循环往复的章节。
尽管外出考察多是商业项目,但王志纲从未要求儿子们学生意经。与大部分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商人不同,他竭力避免让儿子恃富而骄,反而沾沾自喜于“我的两个孩子有很大的特点,都对经商看不起,骨子里就不喜欢挣钱”,“我们是披着狼皮的羊。”他说。
“好玩”是王志纲回忆起王大骐成长往事时用得最多的一个形容词,在讲述的过程中,他绝对是一位慈父。当然,他同样强调自己的严父身份。
带两个儿子去游泳,“一脚就蹬下去,差点淹死了。还是一个朋友给拽上来的。”一家人去昆明,那时王大骐和弟弟13岁,王志纲给了他们一人两元钱,早上九点就打发他们出去,指定的地方不逛完别回来。妻子担心,问:“假如回不来丢了怎么办?”王志纲答:“这就是丛林法则,13岁的孩子回不来,丢了那就是活该!”傍晚时,林小骥回来了,王大骐到十点多才回来,说是看时间还早就去看了场电影,回家时还拿着一根冰棍儿。
王志纲希望儿子们有野性,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他对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做自己有感觉的事,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燃烧自己,不成功也问心无愧。
王大骐承认,除了天南地北到处考察外,父亲几乎没有给过他们兄弟俩太多束缚,这一点已足够让其他的“二代”羡慕。“他们都是被控制的,事业上被控制,婚姻上也被控制。”
在王志纲看来,传承的根本非常简单,就是“言传身教”。名利场上,年轻貌美的姑娘和出手阔绰的老板的搭配比比皆是,但他总是带着妻子一路同行,相濡以沫多年感觉似乎同这个阶层如今随处可见的光怪陆离格格不入。
这种道德感和自律以另一种方式流淌在儿子的血液中。16岁去美国留学,是王大骐脱离饭局上父亲的掌控、第一次获得完全的自由。寄宿家庭的孩子夜夜笙歌,酗酒、吸毒,他拒绝了对方的邀请,一心想着“建立一种中国留学生的好形象”,苦练英语,,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广交朋友,回来还写了本书。
后来,他和弟弟先后选择了父亲的老本行——记者。通宵写稿时,他会想起当年父亲在广州炎热的夏夜“爬格子”,用凉水浇湿自己来降温的场景,“那时没有谷歌和百度,资料全靠自己手抄,里面潦草的字迹记录的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年轻人无比活跃的思想历程”。
他还爱上了父亲最爱的高尔夫球。从前总是不情愿地被父亲带去球场,最近两年“突然开窍了”,王大骐说:“这是非常奇妙的一项运动,四个半小时,全是你跟你自己的对话,你自己在心潮澎湃,它不是一个团队的体验。”
而立之年的王大骐开始试着与父亲和解,与自己的童年和解,也与上一个时代和解。他有点后悔当年的叛逆,“(那些饭局上) 肯定有有价值的信息,但我自动屏蔽了。”他也开始逐渐撕掉当年贴在那群他想“推翻”的中年人身上的标签:老板是“唯利是图”,官员是“装孙子”,“其实他们肯定也有很多故事”。
王大骐在马尔代夫结婚时全家人的合影。王志纲与妻子多年的相濡以沫,王大骐和双胞胎弟弟林小骥在没有太多束缚的环境下长大——和很多同处财富阶层的家庭相比,,种家庭关系显得尤为可贵。这也使得他们既能置身其中、又能客观冷静地观察与思考。
该传承的,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
在王大骐走访、采写《财富的孩子》的这两年,王志纲感到了一种发生在身边的中国财富圈层中的明显的变化。2014年,广州有个富豪过生日,把广州所有名扬全国的房地产大佬全部请来了, 那天会上,人们仿佛不约而同地“两不谈”——不谈钱,不谈房地产的明天是什么。所有人见面就谈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子,一个是孩子。“大家其实都在关心孩子以后能否成才,孩子怎么继承,怎么传承,否则他们白干了。”王志纲说,多要强的老板五十岁的时候都不想这些,但是到了六十岁时他不得不想这些,时间太紧迫。
这种关于财富传承的焦虑也体现在一种父子关系的骤然颠倒上,这一点,王大骐的感受同样强烈。他曾听说一位老板再娶之后受到儿子的挑战,称父亲必须与这个女人离婚,否则他拒绝接班,最后其父无奈之下付了13亿元离婚费。也有望子成龙心太切的山东老板,因为在企业里对儿子百般指点,使其彻底丧失了信心,只能转向身边人哀求解决办法。
王大骐的新书之所以叫《财富的孩子》,还有另一层用意:“中国企业家在财富面前,其实也大多是孩子,面对财富不知所措。他们集体面临一个心理上的饥荒:当财富变成一个数字之后,还能干什么?”他最欣赏的企业家是特斯拉的总裁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人家有钱了,想的是去太空、实现太空梦想,都不是地球上的事了,中国老板还在想着明天去收购马德里竞技队、后天去收购别墅。”
这一点与王志纲的判断不谋而合,什么是传承?什么可以称得上传承?这个问题在王志纲看来是超越财富层面的,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而不只是银行账户中的数字。作为父亲,他最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是善良、诚实、阳光的孩子。他并不刻意要求望子成龙,他只希望望子成人。
王大骐对此的形容则更直接:“你爹本身放高利贷的你传承啥,,你爹开洗浴中心的你传五代人开五百年洗浴中心?”因为这个疯狂的时代所造就的财富奇迹大多有着偶然的因素,王大骐认为,二十年后估计有七八成企业都不在了,因为“那些本来就是应该消失的,没有存在的价值”。
王志纲提到60岁是很多“创一代”危机感突显的年龄,尽管他并没有被所谓的“交接班”困扰,但在王大骐看来,父亲也开始变得柔软。
王志纲依然爱拖着儿子去各种饭局,“说是认识个什么人,其实还是想你在身边陪他嘛”。每天早晨,只要条件允许,他还要和儿子去打一场高尔夫球,王大骐少年时曾无比羡慕美国人的“父子时间”,在快到中年时得到了补偿。父亲还会在某些场合突然拿出钱来塞给他,尽管接受起来有点尴尬,但那个瞬间,王大骐还是能清晰地感受到父亲的变化。
不用为交接所谓的财富而焦虑,但需要沿袭的是一种来自父辈们的文化与精神,王大骐说,这本《财富的孩子》并没有让他完全找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使命”,为此,他将继续寻找。他给自己列过三个目标:自由撰稿人、自由高尔夫球手、自由编剧或者导演,还有,要把《财富的孩子》继续写下去。
而这在王志纲看来,就是王大骐的“使命”。“现在很多人不愿意下地狱去开采煤炭,而大骐愿意去,然后照亮整个世界。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是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极为罕见的,记录它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王志纲说。
对话
王志纲:只要孩子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
FL=财智生活 WZG=王志纲
FL:您怎么评价王大骐的书?
WZG: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很多孩子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纠结什么。他们吃穿不愁,你为什么还痛苦。但是,你不知道金钱是买不来幸福的。你看就像有的孩子吸毒,他为什么吸毒,老爹今天换老婆,明天在名利场里面胡混,大把钱扔给孩子,孩子会空虚的,空虚怎么办呢?他就打发时间,一群人一起吸毒逃避。因此这本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父母应该好好看一下,还是很有价值的。
FL:您作为一个长辈,也看到了富二代的问题,您有与富一代聊到这样的话题吗?
WZG:很少聊到,只是看到。现在的财富家族对子女的教育非常简单,就是孩子三岁五岁就出国了,老婆跟着去(能跟着去算是不错的),结果孩子天生认为高大上,优越感很强。当然也有培养得好的,但是大多数我看父母都忙着挣钱去了。最后孩子要什么就是给钱嘛,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所以大骐的书重点写了这些孩子,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我跟他开了个玩笑,你是披着狼皮的羊,你出自这样的环境,但你又超越他们。
FL那您怎么定位自己在财富阶层的位置?
WZG:我也是披着狼皮的羊,财富只是顺带的结果。我走上这条路很简单,就是想走第三种生存之路,既不依附于官,也不依附于商,特立独行,随心所欲不逾矩。很多人认为走不通,,最后我用了20年把这条路走通了。今天看到的生活方式,外圆内方,又不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
FL:您是怎么定义“富人”这个概念的?
WZG:两个概念。一个是传统的概念,有钱就是富人。当然另外一个说法,不仅是财富上的富有,精神上也要富有。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造就贵族就得三代换血。我相信这些富人第一代是土豪,第二代是富人,第三代如果正常发展他应该是绅士了。你看欧洲那些富人,延续下来的都是贵族,他是有教养的,必须内外一样,有责任感,对家庭周边有悲悯之心,言传身教,尊重文化尊重知识,这才有可能延续下去。
FL:大骐说没有办法接您的班,因为您拥有的是无形资产,对此,您就真的不焦虑?
WZG:很多人认为接班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一般人的看法。但是大骐也困惑。我认为人的成功就是坚定不移地做自己有感觉的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坚持下去,成了是顺带的结果;不成,青春无悔,燃烧自己,问心无愧。传承更重要的是精神传承,到底是用这个传还是用那个传,这只是载体问题。如果他不需要这样的载体,而且还能生存,那就是传承的精神、传承的能力,而不是传承一艘船,离开这个船就活不下去了那就不对了。
FL:看到现在财富阶层关于传承的焦虑,您的建议是什么?
WZG:第一代的父母都是大蛇龙泽,他们是从草莽出来的,可以理解,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但是这三十年的爆发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先是万元户,后来几十亿上百亿,富豪们一不小心就被金钱绑定了,马云这些在以前都是想象不到的,世界级的富豪。他们无论愿不愿意都是被财富所绑架,所以他们谈不上品质、谈不上优雅、谈不上生活。
接下来(第二代)他们想追求自我的活法。你可以改行,但是财富要延续,第一他没有这个本事,第二他没有这个情怀,第三他又没有这样的责任感,这是父母最纠结的。其实父母应该对下一代有一个态度,成龙上天那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但是我们要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要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这就是薪火相传。
对话
王大骐:他创造了一个世界给你
FL=财智生活 WDQ=王大骐
FL:去年你曾和家人有过一次寻根之旅,有什么收获?
WDQ:我发现中国人的宗教其实是那个祖宗,你得让你的家族能找到你的序列的存在,你才不会乱。否则你会迷茫,你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你也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FL:你还记得父亲刚下海时的情形吗?
WDQ:当时知识分子都认为下海耻辱,像颜回一样,你挣钱就是耻辱。但后来,吴晓波还有易中天,他们就是看到我爸这么下海而且挣到钱,才觉得原来知识分子是可以堂堂正正赚钱的,不是偷偷摸摸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不是说你非得清贫、清高。
FL:你当时知道父亲的影响力到了什么程度吗?
WDQ:没有,到后来才意识到。我前两年做了一个纪录片,花了半年,走访了很多人,我那时候才慢慢开始了解父辈,之前一直处于一种屏蔽的、封闭的状态,不愿意去走近他。
FL:根据你写《财富的孩子》的经历,这种两代间的代沟应该是财富阶层的普遍现象吧?
WDQ:普遍存在,但模样彼此不同,很多的两代间还是一种金钱的控制。说好听点是爱的一种支持和表现,但其实是控制你的一种手段,所以富二代那么挥霍,他恨这个钱,他和钱的关系是憎恨的关系,不是他赚来的,不是他创造的,是别人给的,且以此来控制他的这么一个东西,肯定会把它全部挥霍掉。
FL:难道这种挥霍只是一种报复?
WDQ:还是一种自我表达。普通人做好一件事大家会说做得很好,但富二代要是做好一件事,很多人会觉得你理所应当,因为你本来拥有的就比别人多。所以,他们更希望被认可、被看到,,有时候,这其实是一种求救。
FL:财富也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吧?比如你当记者的时候不用为了所谓的生计去写稿。
WDQ:会有,但也会给你懒惰的借口,不会鞭策你。
FL:通过你的观察,困扰中国财富阶层财富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WDQ:没有魂在支撑。中国企业本身就没有魂,传承啥?做房地产的莫名其妙就发财了,传承侥幸心理吗?我书里写的小赌神, 他爹也是搞房地产的,他人生就是豪赌,赌中了就牛,赌不中就认了,从小教导儿子也是赌钱,你说这怎么传承?但像日本就很稳定,千年传承都可以,都传到二十多代了,他们有职人精神。
FL:你说过,很多时候你的困扰在于所有的体验都来得很容易,现在你还对什么抱有特别的好奇心吗?
WDQ:有啊,对自己,自己忽略自己太多年了。这些年,你都是向外看,你为什么资源这么多,但都没出什么作品,因为你很麻木地待在那个环境里,你的体验其实是很有限的。你老活在自己封闭世界里,或者把自己丢了,就像很多人讲那颗心你找不到了,脑子在替你做决定。
FL:有想过日后当你扮演起父亲这个角色时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老爸吗?
WDQ:什么样?一起成长,肯定多陪伴。一定要制造条件,让他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让他知道世界是那么广阔。
FL:听起来就是你父亲培养你的道理?
WDQ:对啊,我爸能给什么,他就能给这些东西。他给不了钱有什么关系,他能创造一个世界给你,让你在里面自己去体验,这是最大的财富,真是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