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再看"十分可怕"的潮商
新闻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4日 我要分享
一批又一批的潮汕人乘坐红头船飘洋过海,经商谋生。(资料图片)
潮商以其智慧创造了大量财富, 同时不忘反哺社会。(资料图片)
上周本版刊登的《“十分可怕”的潮商》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一位姓刘的老板所说的话很有代表性:在深圳想不跟潮商打交道很难。潮商事业做得很大,但他们又有自己的商业传统和区域文化。对潮商的前世今生多一些了解,可以从中学习很多,也能更好地与潮商打交道。应读者要求,本期刊出续篇文章,进一步介绍潮商的历史和文化。
1
海寇船与红头船
潮商的商业历史有异于其他内陆商帮,有鲜明的海洋性特征。
潮人所居住的潮汕平原,三面背山,东南临海,同时又地处边陲,陆路交通不便。虽然潮人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亦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需要从外部调集大量的粮食以补足。加上近海,潮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海洋运输和贸易。
学者黄赞发认为:要研究潮商,一定要从海洋文化着眼。中原的农耕文化向来“重农抑商”,晋商和徽商始终受正统文化的影响,由商而仕是他们的追求;而偏安一隅的潮汕地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有限。潮汕谚语中有“交官穷”的说法,与之对应的是“小小生意能发家”,这与中原文化正统的官本位思想格格不入。
潮商的兴起与不同时期的两种船有关。明代实行严厉的海禁,依赖海上贸易的潮商失去了经济来源,再加上内部对暹罗(泰国)大米的巨大需求让不少商人铤而走险,走上武装船队对抗朝廷之路。其中有几股被朝廷称为“海寇”的海上大型武装势力,“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这些亦盗亦商的武装集团正是早期的海外潮籍商帮。到了清朝,政府终结海禁,但要求所有的海船编号并在船头涂色区分:苏州黑色,浙江白色,福建绿色,潮州红色。而澄海的樟林港正是红头船的发祥地,对外通商的红头船云集,一批又一批潮人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经商谋生。潮商因此又得名“红头船”。
2
水布与功夫茶
潮汕地区有很多特产,但潮商有两大特产中的“特产”:一个是功夫茶,一个就是水布。功夫茶里有潮汕人的生意经,一条水布反映了潮汕人奋斗精神。潮州人泡功夫茶有讲究:有洗壶、拍壶、暖壶等环节,不论客人再多都只摆三个茶杯,排成“品”字型,并且“茶斟七分满,留着三分做人情” ,互相谦让地“请食”。这反映了潮人的一些文化特性:一是重品守信用。二是细致,每道工序都讲究,注重细节。三是热情谦让。
水布俗称“浴布”,一般为棉、麻织品,长五尺,宽二尺,用薄纱布纺成。水布束于腰间可以用来擦汗,披于肩上可以遮阳,铺于地上可以当铺,还可以用来包、扎、捆、背各样物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当浴巾使用了。它是早期出来创业的潮汕人 “过番”(下南洋)必备的工具。在创业过程中,水布成为他们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也成为潮商吃苦耐劳、从小事做起的象征物。
3
只要你是潮汕人,绝对饿不死
潮汕俗语中有这样的话:“饿死不打工”,这种文化沉淀充分佐证了潮州人血液中流动的冒险因子和以当老板为追求的人生目标。
即使他们腰缠水布一文不名时,也都做着这种梦。
早些年,一条村只要有个人赚钱了,他就会带动整个村的人发达。而到了外地,潮汕话成为了维系这一凝聚力的重要中介。在国外,只要你说你是潮汕人,绝对不会饿死。不少潮籍侨领如是说。一句“佳宁那”马上倍感亲切,这是潮汕人团结互助的源头,是潮人们的识别系统。深圳一个很知名的从事酒店、餐饮、地产和物流的集团公司,取名叫“佳宁娜”,就缘于潮语中“自己人”的发音。
对比新旧潮商,会发现出现了很多的变化。老潮商所擅长的基本上是农副、种养、贸易等投资。而新一代潮商已经突破传统的贸易、加工,经营领域,广泛涉足于金融、IT、文化、电子、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以“QQ之父”马化腾、“小巨人”李泽楷为代表的新一代潮商相继崛起,在商界、在国际奠定其优势地位。
4
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潮商的家庭观、家族观极重。黄光裕家族、黄茂如家族、朱孟依家族基本都是这种模式。他们所办的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
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认为,约有70%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家族企业在第四代以后还在经营。
“富不过三代”是家族企业的魔咒。但研究潮商的历史发现,有500年历史的潮商,很好地克服了家族企业的代际传递问题,泰国的陈有庆金融家族、正大集团谢国民家族、香港的李嘉诚家族,值得中国家族企业学习借鉴。
陈有庆的处理原则很简单:“不要逼子女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正大集团在上世纪80年代就打破家族世袭制,谢氏家族的下一代子女不得按照世袭制惯例进入正大集团,在集团以外作出突出成绩者,需经董事会研究批准,方可进入。而李嘉诚从小就让两个“小超人”列席董事会,并让他们在国外独自闯荡,现在两代人已顺利交接,成为世人耳熟能详的佳话。
现在,深圳潮商也十分重视二代接班人的培养问题。深圳市潮商协会就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专业辅导富二代如何接班。
5
潮商公益捐款高达3800亿元
潮商热心公益事业是出了名的。
有关统计表明,1979年以来,潮汕地区共接受海外潮商捐赠各种公益事业资金达数百亿元(不包括李嘉诚捐款),其中兴建的校舍就多达2000余所。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间,全球潮商在公益事业上捐出和承诺捐出的款项达到3800亿元人民币,捐助区域是世界范围的。如李嘉诚基金会及由李嘉诚成立的其他公益慈善基金会对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的支持款额已逾121亿港元,连同李嘉诚推动属下集团之捐款,共逾144亿港元。
德高望重的侨领庄世平,无偿组织华侨捐资给国内卫生、教育事业超过30亿元;他生前把两家如今资产达2000多亿港元的银行都无偿地捐给国家。华人置业主席刘銮雄设立的“刘銮雄慈善基金”捐资总额已逾20亿港元。合生创展董事局主席朱孟依,多年来为公益事业捐款已逾17亿元……
6
潮商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弱点
在数说潮商让人尊敬的“可怕”之处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分析潮商存在的一些弱点。
上个世纪90年代潮汕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走私贩私、制假造假、信用缺失等问题,让潮汕地区的商业信誉潮落千丈,至今都没有完全恢复。这与潮商曾经有过的一段 “亦盗亦商”海贩历史有某种关联。民众一度大量参与六合彩赌博,以及共和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系列骗税案”,都反映出潮商文化中的杂质。潮人首富黄光裕出事之后,著名战略思想家王志纲曾点评:潮人自己需要反省,潮商存在着太过于商业化的思维,认为一切都是生意,认为什么都可以摆平,是很危险的。
在潮商主要产业构成上来看,有人也分析有偏“轻”、偏“实”、偏传统的倾向,存在着几多几少的现象:分布于短平快的轻工制造领域的居多,介入重化、能源、航空、汽车等长周期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较少;分布于物质生产行业的居多,涉足电影、传媒、出版、艺术、娱乐等精神文化产业的较少;分布于高度成熟、利润微薄的传统产业的居多,而投身于IT、网络、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新经济产业的较少。
这些也需要潮商群体的集体反思。
相关链接
四大“基因”让潮商500年不败
1. “冒险家”精神。爱拼搏的潮人骨子里沉淀着“老板”意识。
2. “佳宁那”情结。袅袅乡音成潮人团结互助的源头。
3. 吃苦特质。创业吃非常人之苦甘之如饴。
4. 求知欲旺盛。事业有成后最重视投资教育。
潮商五百年不败的10大黄金法则
“起身法则”:盯住主要目标,放弃次要目标。
“盘算法则”:现在吃点亏不算什么,关键是以后不吃亏。
“谋事法则”:做好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做好一堆事。
“抱团法则”:和朋友紧紧抱在一起,谁也吃不掉你。
“磨砺法则”:越是坚持不住的时候,越要坚忍。
“出手法则”:每一分钱都是宝贵的,扔出去也要听到响声。
“换路法则”:有一种成攻叫放弃,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寻机法则”:看准时机扑上去,过了这树就没有这家店了。
“投资法则”:大钱小钱都要赚。抓大不放小。
“管人法则”:好的管人方法胜过千言万语——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潮商的做人原则
1. 好人缘可以带来不断的财源。
2. 生意场上朋友越多越好,对手越多越糟。
3. 朋友是交出来的,敌人是气出来的。
4. 吃小亏,换来大利益。
5. 越低调,越务实,越稳妥。
6. 以礼自治,以礼治人。(记者 李昌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