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微博
入会流程 潮青商会简介 章程 组织架构 下载申请表 我的建议 在线入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潮青大学堂

从"被遗忘的角落"到城市化传奇

新闻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5日 我要分享

提要:在短短的20年内,仿佛都市之外“被遗忘的角落”,俨然变身为一座崭新的现代城区,并且与中心区相比较有着全然不同的精神气质,这既是深圳特区30余年间演绎出的又一段“深圳速度”,又是深圳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独特样本。

在短短的20年内,仿佛都市之外“被遗忘的角落”,俨然变身为一座崭新的现代城区,并且与中心区相比较有着全然不同的精神气质,这既是深圳特区30余年间演绎出的又一段“深圳速度”,又是深圳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独特样本。

1993年8月份来到深圳龙岗的杨俊,这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南下教师,可谓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20年过去了,这位从龙岗本土培养出地地道道的首位北大考生的高级教师,如今已经是龙岗民进总支常务副主委、龙岗区政协办公室的副调研员。

与杨俊共同成长的,还有和他朝夕相伴的这座城区。“1993、1994年的时候,中心城还是一片荒芜,茅草比人还高。到了晚上,人烟稀少,缺少安全感,垃圾堆到处都是,1斤多重的老鼠白天都敢招摇过市”,杨俊如此向记者回忆。

而今,杨俊与老同学的聚会地点悄然发生改变——从深圳市中心区改为龙岗中心城。“从深圳市区和珠三角各地来的老同学,来到龙岗中心城都会大为感慨。无论是道路还是绿化,无论是文化设施还是购物环境,龙岗中心城都发生了太大的改变,与深圳市区相差无几。”杨俊告诉记者,“与深圳市区相比,龙岗区中心城少了拥挤而林立的高楼大厦,多了宽散、自由的城市空间形态,幸福感更强”。

龙岗中心城的发展成为珠三角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模型。曾长期从事地理、环保教学研究的杨俊认为,当时龙岗中心城的定位与发展是通过卫星城的发展模式缓解深圳市区的压力,但在龙岗区主导的超前规划理念下,龙岗区中心城可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区,而“一镇一广场”的规划思路则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城市空间。

特区外“被遗忘的角落”

刚刚建区的那几年,通往市区的深惠路堵车非常严重,道路坑坑洼洼,“有时等到了会场,会议都已经结束了”。

“以前通过深惠路从龙岗中心城去市里开会,或者去东门购物、去市区看一场演出晚会,回到龙岗的家有时都过了晚上12点,甚至到了凌晨一两点”,在杨俊的记忆中,在龙岗区刚刚建区的那几年,通往深圳市区的深惠路堵车非常严重,道路坑坑洼洼,行驶的中巴一不小心就陷入坑中,“路上经常堵车,等到了会场,会议都已经结束了”。

“那时的交通就是龙岗老百姓心里头的硬伤”,杨俊如此形容。

倘若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共和国之子的话,那么,龙岗这个深圳最偏远的行政区则是深圳的稚子。龙岗区1993年1月1日成立,年满16岁、如同少年的他对自己的身世并不清晰,这让人怅然若失。当记者怀抱憧憬企图去找寻龙岗的有关资料时,才发现它的过去仅仅寥寥几笔——那十几年的时光仿佛挥之即去。相比之下,建区比龙岗晚了5年的盐田则用心得多,在“盐田档案与方志信息网”上,详细记录了过去10年中的点点滴滴。

不过,在一次又一次的寻访中,龙岗的过往和历史存留在一个个受访者的脑海中,这个城区的生命历程以生动而富于流动性的个人口述史存在,不能不说是幸运。

杨俊的口述就显得那么有意义。评论一座城区,或许可从回忆少年龙岗的混沌过去,可知青年龙岗的未来。

在1997年12月30日的《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版上,刊载了《辉煌的五年——深圳市龙岗区建区五周年巡礼》这篇文章,回忆建区时候的模样时,这样表述着:“无可讳言,其时此地正是深圳基础最差、起步最晚的一角”。

杨俊告诉记者,当时的龙岗中心城到处都是荒草,茅草比人还高,自己的孩子那时倒是高兴,因为可以经常跑到黄土地上玩泥巴。

——“是否意味着,那时的龙岗中心城开始进入大举建设时期,才有那么多裸露的黄土地?”

——“是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时代来临了!”

城市化演进的典型逻辑

与经济积累相伴相生的是,龙岗的“本我”思想和主体意识开始在这片“被人遗忘”的土地上酝酿、发芽。

如果在深圳寻找和梳理某个城区的发展轨迹,龙岗区中心城或许可以提供参照。匆匆20年,弹指一挥间,但在一片黄土地上崛起的新城,正是深圳城市化不断演进的写照。

从2003年10月30日这天开始,在此后不久的时间里,深圳宝安、龙岗两区的27万农村人口,也是深圳最后的27万农民全部“洗脚上田”,完成了从“村里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换。

深圳市对于关外两区的城市化政策虽然广受外界评议,但这股来自当年10月末的风还是催人醒来。

从表层的直观而言,来源于经济增量的巨幅数字,让龙岗开始复苏:1992年龙岗地区的生产总值为35.54亿元,1997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约110亿元,2002年龙岗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52亿元。

与经济积累相伴相生的是,龙岗的“本我”思想和主体意识开始在这片“被人遗忘”的土地上酝酿、发芽。

“什么叫城市化?不仅仅是几条大路光鲜的车道和植被,还有大路下面的地下缆沟、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排水排污设施;也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包括人的观念、思想意识的转变”。不少人士评论城市化时,都如此表示。

而对于以客家人居多的龙岗区原住民而言,祖上客居于此的经历,造就了他们勤恳、善良的本色。在龙岗近年的发展尤其是深圳关外城市化浪潮中,在自觉和政策外力的强力推动下,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习惯、传统渐渐发生改变。

在龙岗区大运场馆所在地的龙红格,原居民罗润媚的生活这些年发生着当年没有料想到的变化:住,从住平房、农民房到高层楼盘、花园小区;行,从板车、自行车、拖拉机到公交车、私家轿车;食,从自给自足、自己耕种到超市采购……

罗润媚亲眼目睹了这片土地的急速城市化历程: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看着这里的树长大,路变化;看着这里的土地变化,鱼塘变成农田,再变成菜地,再变成如今的大运场馆”。

在她的回忆中,龙口水库动工之前有一片很大的农场。以前的龙口村分两段,她们家就住在里面;后来因为拆迁,全家就搬到了红旗村。“当时比较偏,还没有水泥地,都是泥巴路,有车但不会有公交车去到那里”。修建国际自行车赛场后,龙口村的变化开始大了。“泥巴路修成水泥路。”罗润媚甚至还记得通向她家的第一辆公交车——811路。

从更深刻的角度而言,则是龙岗经过十几年发展和积累之后,主体意识的从无到有、逐渐生成并且日益明晰化。

“后大运”时代的城区传奇

无论在深圳的地理版图还是经济版图上,龙岗的因素愈加明显。观察者终于发现,龙岗中心城近年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在一个名为“龙红格”的村庄里,“长”出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事的主场馆“水晶石”等诸多体育设施;

在深惠路北侧,公园版情景式的购物中心、新型商业CBD风起云涌,成为龙岗中心城片区的崭新地标;

在中心城的不同地段,公园文化设施、高级教育配套、文化娱乐中心开始矗立,并深度改变着一座城区的精神气质……这不是别的地方,就在深圳龙岗中心城。

时间到了2011年的这个节点上,龙岗中心城不仅仅是深圳的,还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让龙岗城区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速,许多方面更是加快了10年。

无论在深圳的地理版图还是经济版图上,龙岗的因素愈加明显。观察者终于发现,龙岗中心城近年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2012年11月的某日,龙岗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内书香四溢,来自写字楼、工厂企业的白领、蓝领和小区居民,不约而同地汇聚在这里补充“能量”;周末的音乐厅内,时常上演着世界级、国家级文艺剧目和各类演出活动,阳春白雪就在龙岗中心城身边;龙城广场一侧,跳街舞的小伙子和玩三节棍的年轻人,每每成为大家驻足的对象。

一个城区崛起的背后,政务能力的提升不能不提及。龙岗中心城映照的正是龙岗的政府决策思路、定位和方向感的明晰化,政务系统的自我认知,本地居民的思想意识的唤醒和融入城市,以及如同街舞表演者带来的新兴文化元素的落地、生根、发芽。

倘若说基于市场的经济繁荣和迅猛发展,是龙岗中心城城市化后第一波的显现,那么,在这片建立了充分健康市场机制的土地上,目前则是深度城市化时期的第二次发力。在网络上,以“龙岗主义者”的身份为龙岗的定位和发展争论不休、奔走呼喊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

这是一段传奇,“后大运”时代的龙岗中心城刚开始不久。

不感兴趣:0 爱看:0 +1
相关新闻阅读
网站版权信息:Copyright(C) 2025 深圳市潮青传媒有限公司
深圳市潮青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64390号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 邮箱:szchaoqing@126.com
商会公众平台 商会微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