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基层系列:“中丝园”品牌化战车启动
新闻来源:龙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30日 我要分享
深圳新闻网记者 张宁 郑创彬
摄影 陈飞 李昌战
在城市化、现代化浪潮裹挟下,古老的中华文化是扮演边缘化角色,还是主动提供一种新生方式?是成为工业化、物质化的附属,还是现代化的全新诠释?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走进深圳南岭,走进深圳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活样本。
中丝园管理层欲借品牌化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中华瑰宝的一张王牌。
中丝园将陆续推出地道绿色的丝绸园区、互动体验式的丝绸生活馆,以及启动中国丝绸的品牌化战车。
三年蛰伏,只为一流产业平台
南岭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简称中丝园),南岭文化升级的样板,被誉为三旧改造的典范。
2009年开建的中丝园,是在4家旧工厂基础上,“蝶变”成一枚深圳文化产业的名片。
在这里,作为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丝绸产业的第一平台,汇集了百家中国丝绸的知名品牌,中国丝绸的研发平台、定制平台亦酝酿成型。
上述种种蓝图,其目标指向,就是欲借品牌化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中华瑰宝的一张王牌。
显然,这样的立意,相当具有挑战性,它需要艰苦的锻造与寂寞的忍耐,同时也背负着怀疑者的质疑眼神。这不奇怪,当下的中国市场,以文化的名义圈钱者有之,以文化产业的名义圈地者也大有人在。
但中丝园可贵的坚持,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转眼间,走过三年的南岭中丝园,依然不改初衷,不同的只是的产业战略越来越清晰,产业平台越来越成熟。中丝园在文化+产业的追求上,一路前行。
中丝园新任总经理刘佳林向记者描述了中丝园的成长路径。
昔日陈旧的厂房,早已被典雅的丝绸园区取代。
蚕丝领带琳琅满目。
坚持品质,探路国粹蝶变之路
刘佳林,南岭中丝园新任总经理。他向记者描述了中丝园的成长路径:前三年,苦练内功,重在培育市场、文化传承和打磨商业模式。现在起,陆续推出地道绿色的丝绸园区、互动体验式的丝绸生活馆,以及启动中国丝绸的品牌化战车。
今天,记者在园区看到:昔日陈旧的厂房,早已被典雅的丝绸园区取代,苏州庭院的灰砖白墙,辉映着绛红的木质屋檐。白天,它是远方游客观光、购物的乐园;傍晚,则是附近居民纳凉、驻足的忘返之地;目前,也是定制商务礼品的上佳选择。
苦练内功的中丝园,如冬梅傲雪,只待绽放——
在这里,法国设计师团队已经登陆,开始搭建平台,建立设计与研发中心;
在这里,世界一线品牌爱玛仕,已与一家中国丝绸企业携手,实行中国丝绸+世界品牌的产品嫁接;
在这里,认识丝绸、了解丝绸的体验式生活馆,正紧锣密鼓地筹建,可望在今年文博会到来之际,与市民见面。
中丝园6000平米的经营空间,进驻的都是国字号的品牌企业。
中丝园即将推出的自营产品,将作为中丝园品牌战略的载体,走向世界。
中丝园内,窗外的竹林已见雏形。
平台+品牌:尝试国粹赢利模式
丝绸文化是古老的,但丝绸产业的现代商业模式却是空白。
3000年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也把中国的丝绸带到了世界。今天,“丝绸之路”上的后代们,当他们希望借助现代化的嬗变,以丝绸与世界对话,却发现,古老中国丝绸产业的现代商业模式远未建立。
挑战不言而喻。
“公司投资两个亿了,但一直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引领记者调查的中丝园副总经理彭飞告诉记者,“老板叮嘱我们,不要急于求成,精品就是慢工出细活,要耐得住寂寞”。
他们的确是耐得住寂寞的人。过去三年,当别人以文化的名义圈钱、圈地,中丝园却在潜心打造中国丝绸的精品园区:
在这里,中国丝绸文化博览中心正在升级改造;
6000平米的经营空间,进驻的都是国字号的品牌企业;
即将推出的自营产品,将作为中丝园品牌战略的载体,走向世界;
而作为商业标杆来打磨的互动体验式生活馆,势必引领中国丝绸的新商业模式。
品牌为上,品质为上,这就是中丝园以中国丝绸重新与世界对话的两个法宝。
但这只是开始。
再过一个月,这里将多一些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多一些有关中国丝绸的实物元素。尤其重要的是,从这里开始,一个地道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将呼之欲出,一个视品质为生命的中国丝绸品牌,将像傲立寒天的冬梅,自信地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