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孩子自尊是西方教育潮流,是谁在造就狂妄的一代
新闻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7日 我要分享
过去几十年,鼓励培养孩子的自尊一直是西方教育的潮流,因此造就了狂妄自恋的一代。
大学教授抱怨说,今天的学生时时需要关注。雇主发现难以忍受年轻员工过度膨胀的自我。心理医生说他们发现了新一代的病人由于无法达到自我期望而抑郁。
“年轻人在早该认识到他们并不完美的时候却依然受到溺爱。”这是一名叫HS的博客作者在《纽约时报》上一篇感叹当今年轻人状况的文章中得出的结论。他接着解释说,孩子们的问题在于,他们自我感觉太好,因为他们的教育方式让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重要的有价值的。这位作者并非牢骚满腹的老年人,而是一名年轻人在分析自己的同辈,他们出生在1980年至2000年,被称为Y一代,或是自我一代。
从名称就可以看出,自我一代的评价并不怎么高。很多人认为,他们被过分溺爱、傲慢自恋、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大学教授抱怨说,今天的学生时时需要关注。雇主发现难以忍受年轻员工过度膨胀的自我,心理医生说他们发现了新一代的病人由于无法达到自我期望而抑郁。批评家认为,责任在于父母、老师和那些从小就竭尽所能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良好感觉的成年人。
这些指责对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持续至今的教育哲学提出了质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界一直认为,提高培养孩子的自尊是确保他们最终发挥最大潜质的最佳方法,也许这一观点将不得不被纠正。那么证据究竟是什么?今天的年轻人果真比过去几辈更妄自尊大吗?假如这是事实,会构成问题吗?如果培养自尊的现代西方信条应该对此负责,究竟要如何修正?
年青一代最坦率的批评者是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让·特温吉,《自我一代》一书作者。要寻找Y一代膨胀的自我的证据,可以从每年对900万美国大学新生所做的调查开始。调查显示,2009年新生中,52%的人认为他们有高于普通水平的社交自信,相比之下,1966年,只有30%的新生有此自信。今天的学生同样对他们的学术自信、公开演说技能、领导能力进行了自我评价,各方面评价得分比1966年的新生们要高出50%。
Y一代对于自尊的重视也远远超过他们的前辈,这一点在2010年的一次实验中也得到充分表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布拉德·布什曼领导的小组发现,大学生认为对自尊的提升,比如获得好成绩或是赞扬,比其他从史前时代就驱动人类的物质奖励,比如美食、性爱,更重要。甚至比得到金钱报酬、饮酒、和好朋友相聚还重要。然后,研究者让学生们对他们渴望这些奖赏的程度和他们从中获得的乐趣进行评分。渴望某样东西超过对它的喜欢被认为是上瘾的表现。在所有情况下,他们对奖赏的喜欢都超过了渴望,但是在自尊提升一项上,两者的差异是最小的。
然而,现实更加复杂。北卡罗莱纳杜克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拉里指出,今天的大学生和上世纪60年代相比已经算不上精英,因此被调查群体的人口构成状况已经改变,使得过去和现在无法做比较。他说,“我们不知道这是真正的变化,还是由于对被调查者的选择发生了变化。”加州大学的卡里·崔泽斯纽斯基查看了1976年以来,40万名美国高中生的调查报告,在这个较年轻的群体中并没有发现自我膨胀的证据。她在《心理科学角度》上发表的文章中说,“自尊的评分并没有变化”,因此她怀疑,一些年长的研究带着古老的偏见:“我们总是习惯批评下一代。这是我们的本性。”她认为,有可能所有人,而不仅是Y一代变得更加妄自尊大——但是由于针对其他年龄组的调查有限,所以很难证实这一观点。
同样表示怀疑的还有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专门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学家杰弗里·阿内特。他指出,现在的年轻人比上一代更多从事慈善工作,他们比父母一辈更关心社会公平。他甚至认为,自我一代应该被改为“慷慨的一代”。
然而,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年青一代自尊的膨胀是真实现象,至少在这一现象被研究最多的美国这一点不可否认。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是否会构成问题。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明“自尊”(self-esteem)一词,他的解释是,某人的成功与目标之比。换句话说,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主观衡量,随着目标的达成而提升。这与字典上的解释一致:“重视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显然,自尊并没有错。
然而,近来,自尊获得了第二个意思:“不恰当的高自我评价;自负。”特温吉认为,这一个解释更适合Y一代。而这正是问题根源。首先,膨胀的自我让很多年轻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无法达成这些期望将导致抑郁。并非巧合的是,去年10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说,在12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1/9的人在服用抗抑郁药——比上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3倍。
特温吉说另一个自我膨胀的征兆是自恋者的增多。她发现,根据2006年的调查,自恋的大学生比上世纪80年代初多了一倍。自恋者通常无法容忍批评,而且容易欺骗,富有侵略性。“他们通常是到老师办公室争论分数的那些人。”他们也更重视他们的外表。接受整容手术的美国人的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在和W·凯斯·坎贝尔合作撰写的《自恋流行病》(2009年)中,特温吉列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有人雇佣假狗仔跟踪自己,制造自己出名的假象。还有人用信用卡购买豪宅。
“我们的个人主义已经走向极端,”特温吉说,这也表现在流行文化中。她曾和肯塔基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内森·德沃尔及其他人合作,对1980年至2007年期间美国流行歌曲进行统计,发现“我”一词出现频率增加;而同一时期,代表他人、社会互动和正面情绪的词汇出现频率却在减少。特温吉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有4个因素:父母教育方式改变;对名人的崇拜;互联网和宽松的信贷。她说,“这一切让人们可以沉浸在自我强大的假象中,这时成功表象比成功本身更加重要。”
还有人指责上世纪80年代始于加州的自尊运动。不幸的是,莱利说,这一运动是误解的产物。研究显示,自尊和正面人生经历有必然联系。“人们立刻就得出结论认为,是自尊导致了其他好的事情,事实未必如此。”30年、众多自尊提升计划之后,多数人依然认为,养育孩子的最好办法是通过不断的赞扬和正面反馈建立他们的自尊。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2003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罗伊·鲍梅斯特领导的一个小组对文学作品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困惑。他们发现,在文学作品中,自尊通常与快乐和主动联系在一起,而缺乏自尊则被认为导致抑郁。然而,和预期相反的是,自尊程度高的人在压力大的时候更抑郁;而那些少自尊的人在面对人生起落的时候更顽强。调查还发现,提升学童自尊的努力并不会改进他们的成绩,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高自尊似乎可以防止女孩暴饮暴食。但却不能阻止他们吸烟、喝酒、吸毒或是滥交——相反还会促使他们尝试这些事情。职场的优异表现很多时候被认为和高自尊相连,但这种关联并不牢靠,而且因果关系并不明确。自尊程度既无法预计恋爱关系的质量,也无法预计其持续时间。结果是如此的混乱,鲍梅斯特和他的小组感到,他们无法支持那些提升自尊的计划。
今天,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自尊在很大程度上是正面生活经历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甚至可以说人为提升的自尊,在没有真实成绩支持的情况下,并没有内在价值。与此同时,牛津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赫伯特·马什认为,我们可以将自尊看成是更广泛的自我概念的组成部分,和个人的性别、民族、学术身份一样。他认为良好的自我概念和优秀的学术成就互为因果。“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工作才如此困难,”他说,“他们不仅要教授技能,还要帮助构造自我信念,然后他们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鲍梅斯特认为,与其一味催肥孩子的自我,还不如教他们学习自律。在和记者约翰·蒂尔尼合作的新书中,他指出意志力而非自尊才是构造成功人生的关键原料。他建议孩子们应该学会控制冲动,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从而达到目标,这自然有助提升他们的自尊。父母和老师可通过鼓励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来养成自律。他们应该鼓励真正的成就,而不是不停地给予无意义的空洞赞扬。
如果鲍梅斯特倡导的方法太严苛,莱利的则比较实际。他认为,父母应该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他们虽然并不完美,却是受到关爱的,他们还可以不断进步。”“给予他们诚实的反馈,”最重要的是,不要告诉你的孩子,他或她是世界上最棒的小孩,“因为没有孩子够得上这个赞美。”
> 膨胀的自我可导致问题,但缺乏自尊同样会带来问题。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发育心理学家桑德尔·托马斯说,在青春期,孩子变得更脆弱。女孩们的自尊下降程度更超过男孩,对于两种性别而言,这种变化都是永久的。另一个问题是,年轻人的自尊也许很高,但并不稳定,一旦受到批评,立刻下降。可以理解,在这个关键时期,父母想要保护孩子们避免他们的自我评价跌得太低,但空洞的赞美并不是答案。更好的策略是鼓励他们想想他人。
多位研究者都得出了相同结论。包括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珍妮弗·克罗克和艾米·卡勒弗洛。他们对200对大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那些希望通过室友的赞美提升自尊的人都失败了,在3个月的研究期间,他们的自尊程度和他们室友对其的评价都下降了。“真正有用的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人。”
托马斯认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获得社交和其他必须的技能,“如果他们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孩子自然会建立合理的自尊。”
■自尊基因
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擅长应对压力。这一能力被认为和乐观主义、娴熟技能及高自尊有关,虽然最后一项比较存在争议。这样的心理素质被认为通常具有家族遗传性,但是缺乏相关证据。去年9月,加州大学的西蒙·萨菲尔-伯恩斯坦和他的同事宣布,他们找到了可以影响自尊的基因。
OXTR是决定催产素受体的基因。催产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荷尔蒙,对社交认可、侵略性等都有影响。位于DNA序列的一个特殊位置,这个基因可以有腺嘌呤(A)或鸟嘌呤(G)的核苷酸。每个人都携带着两份OXTR的拷贝,萨菲尔-伯恩斯坦的小组发现,拥有1-2个A拷贝的人和拥有两个G拷贝的人相比,自尊较低,并有更严重的抑郁症状。
乌德勒支大学的桑德尔·托马斯认为遗传因素对个体的自尊差异的影响大约在30%至50%之间。萨菲尔-伯恩斯坦的小组强调说,OXTR可能只是很多个影响自尊的基因之一。无论如何,这一发现证明了遗传对人类心理的重要影响。